高旭(女,高家唯一的女中共地下黨員。1937年5月,經中共貴州工委成員高言誌介紹,加人了中國共產黨。從事學生運動工作,把“築光音樂會”轉變成一個進步的青年組織,開展歌唱抗日救亡活動,震動山城。1938年2月,組織營救“學生聯合會”被捕同學,積極在中青年中擴大黨的影響,介紹進步青年多人人黨。1949年,貴陽於極度中,高旭被迫出走,定居香港。大陸開放後,積極參與為祖國辦好事的活動。幾次回鄉,關心支持貴州黨史研究工作,前幾年病故於香港。
在一代廉吏高廷瑤先生廉潔、開明、進步思想與人格魅力的影響下,在中國共產黨先進文化和進步思想的熏陶下,以高昌適為代表的高廷瑤後裔們的先進事跡,可歌可泣、可敬可佩,真可謂是一門忠義,光照千秋。
六、我的“九爺爺”
馮飛
2007年初夏時節我因病住院醫生雖對我進行了必要的手術治療,但是此後,疾病依舊糾纏不休、遷延反複,為此我很苦惱。恰好這時,一位很有個性的文化老人出現在我命運之中——他就是《新編貴陽高氏渤海堂族譜》的主編高銘琦老人
(1)
高銘琦老人是一個傳統文化的忠實捍衛者,同時,他也是高氏家族中不可多得的文化傳承人與他結識,源於我與其侄孫高言義的交往。
大約在1992年夏天,我因工作關係,結識了當時新天寨鎮的副鎮長高言義先生。那時,高先生年紀約在四十七八歲左右,而我剛從拉薩戒嚴部隊退役不久,年齡不過二十出頭,血氣方剛。高先生為人大度,性格豪爽,十分令我欽佩。隨著交往的加深,我們相互引為知己。
貴陽高氏的字輩,是“大廷以培銘,昌言師汝錫,懷德乃齡修”十五個字,供後嗣子孫起名。據高言義介紹,他是高廷瑤老人第六代孫。“我們家族很注重家規族訓,教育子女推崇忠孝、悌信、仁愛、謙讓、厚樸、長幼有序等傳統美德。”高言義說,“自青書老人(高廷瑤)以來,我們後輩子孫遵照祖訓,延續了耕讀傳家的思想,以讀書為榮。子孫不分男女,由自家私塾啟蒙,陸續讀四書五經。因此,家們族中讀書風氣曆久不衰。”
高先生還不厭其煩地向我介紹了高家近現代中,比較有社會影響的著名人物——
高昌炯(字士光),工業教育家,1940年創辦貴陽高級工業學校,該校後來並人貴州工學院。高昌適(字可亭),鄉紳,文筆街家長。高昌隆(字自約),詩人,書法家金石家,著有《恥躬堂殘稿》,該書現為貴州省圖書館收藏。高昌國(字曉霖),其早年在上海加人共產黨,後人左聯,是高家最早的共產黨員。高迪(字啟吾),女詩人。高旭,高家唯一的女地下黨員。高昌華,左翼積極分子、教授。高昌謀,烈士。高言誌,曾參與籌建貴州地下黨,1935年正式加人中國共產黨。高言善,貴陽“雙十一慘案”烈士……
上世紀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大潮湧動,經濟建設如火如荼。然而,中華民族在“十年浩劫”裏遭受的創傷尚未完全治愈,惠澤華夏兒女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此時正瀕臨崩潰的邊緣。金錢至上,無視民生,貪腐不恥,奢侈享樂的風氣,似乎成了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流。可是在高言義先生那裏,我們談論的話題總離不開家族、傳統文化、地方曆史等內容。十餘年間,我們彼此交換著馮氏、高氏兩個家族的文化信息,例如修纂族譜、培修祖墓等等,從中我獲益頗深。在高先生那裏,我生平第一次聽到其先祖“高廷瑤”的名諱和事跡,第一次聽說有個叫“高銘琦”的老人不顧年邁,正組織了族中的有識之士四處奔走,共同修纂《高氏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