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廷瑤第六代孫高言常在《高家花園》一文中,這樣介紹道:“1786年(大清乾隆五十一年),清朝高氏十一世祖高廷瑤從貴陽北郊烏當北衙遷城建高家花園,始振高家門風,創立雄厚家業,逾兩百多年,傳家9代。高氏擁有龐大的田地產業,故高家的穀子與華家的銀子、唐家的頂子在貴陽民間享有盛名。高氏自高廷瑤開始,從清朝到民國時期,分別做過通判、知州、知府的高官有六代十六任,遍及雲貴、兩廣、湖北、河南、四川、安徽等地。列人《清代名賢錄》的十一世祖高廷瑤,為鄉試第一名解元。曽經兩任廣州知府,勤政為民,政績昭然。著有《宦遊紀略》,流傳海外。十二代高以廉曾任貴州鹽大使、鹽運司副使。多有善舉,聲名遠播。十二代高以莊,清代名儒,曾任雲陽知縣等,治績優異,人民擁戴,著有《怡怡樓遺稿》,藏貴州省圖書館。十三代高培穀,在四川資州任知州十多年,官聲極好,重視教育。離任後邑人建高公祠以紀念他。他培養出清代唯一的籍狀元胳成驤,他創辦的學堂,至今仍是四省的重點中學。”著名學者劉學洙撰寫的《高家花園春秋》則結合曆史的滄桑變遷,從另一個角度啟動了沉重的思考:“……高家或同情支持,或投身革命的人們,解放後在極左的路線下,命運無不坎坷。除了解放前已犧牲的烈士外,幸存者們大都逃脫不了在最最革命的名義下的殘酷鬥爭、無情打擊,以至有的獻出了生命。此中包含著多少沉重的曆史教訓。”
(3)
我和九爺爺結識、交往的機緣很不湊巧“一方麵是我在病中,日複一日打針、輸液的糾纏姑且不說,即使病情稍緩,中藥、西藥如飲食般一日三餐雷打不動,探親訪友諸多不便”另一方麵,“七十不留飯,八十不留宿”的古訓,使我顧及很多“更何況,九爺爺的年紀已不是七十、八十,而是九十!這樣高齡的老人,我怎敢輕易約他?再說,九爺爺壽高年邁,辭家外出閑逛,一般也很難得到子女的讚同”鑒於上述原因,我和九爺爺的交往雖說前後持續了將近三年,但見麵不多,斷斷續續不過四五回。大多數時間,我們一老一幼隻能通過電話,在看不見、摸不著的“情感熱線”裏彼此問候,傾心交談。
記憶力印象最深的,是九爺爺我的後一麵。
2008年10月17日淩晨4點,我在睡夢中被腹部的刺痛激醒,再也無法將息入眠。我起床吃了些止痛藥後重新躺下。黑暗中,我默默祈禱藥效能足量發作,好使這病體的疼痛得些寬限。然而,輾轉反側拖延到拂曉,腹痛絲毫沒有減輕,我苦不堪言卻無可奈何。
在一分一秒磨磨蹭蹭的煎熬中,窗外的天色由黑變灰、由灰變白、由白變亮……當馬路上傳來喧鬧聲,太陽的燦爛光輝已籠罩大地!就在這時電話響了,我一聽,是九爺爺那親切的聲音。粗略一算,我們已是好幾個月未通音訊。突然接到九爺爺的電話,頓感精神振奮:“九爺爺,你早!”老人說,今天我確實早,我都已經出門了。我問老人:“你要去哪裏?”九爺爺笑嗬嗬地說,我啊,今天要專程探望一個老朋友。
“哦……?”我連忙問他,“要我陪你去嗎?又是好久沒見你啦!”九爺爺說,那很好啊,我在你家附近的十字路,馬上就能碰麵啦我一聽,疲倦的病體痛感頓消。我匆匆下樓,一路小跑直奔離家不遠處的十字路。
這天,九爺爺穿著一套幹淨而有點泛白的中山裝。他一見我就麵們露喜色!“這一久我的精神特別好。今早上一起床就特別想見你。”說到這兒老人雙手抱拳,“但是我沒有提前通知你,打攪啦!”直到這時我才明白九爺爺聲稱要探望的“老朋友”是誰。我不由受寵若驚,但又禁不住自責道!“真是罪過……居然勞駕你老人家親自登門造訪!如此老少不分,禮數顛倒,當晚輩的怎麼受用得起啊!”
九爺爺笑道:“小馮你還記得嗎?去年我曾經說過,希望你以高家花園為題材,再寫一部大部頭的作品。今天我是踐行承諾,專程給你送資料來。希望你好好研究,可能對你有所幫助!”
老人說著,把一隻沉甸甸的塑料袋遞給了我。打開袋子,裏麵全是書刊資料。其中既有高廷瑤的著作《宦遊紀略》、高旭的著作《一個封建大家庭的興亡——貴陽高家花園曆史,也有學者劉學洙撰寫的《高家花園春秋》和王堯禮撰寫的《折獄能手高廷瑤》。老人告訴我:這本《宦遊紀略》,是他一個親戚在美國史丹佛大學圖書館發現後,輾轉複印帶回中國的。
關於《宦遊紀略》,筆者目前知道的有兩個版本!一是“成都本),係高廷瑤之子高以莊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四川成都刊印的;一是“資州本),此乃光緒九年(1883年),高廷瑤嫡孫高培穀於四川資州(今資中、資陽兩縣境)官舍重刊的。“資州本”除了保留唐樹義、鮑源深、莫友芝、劉藻等名士為原版《宦遊紀略》所作的傳、序,還增加了貴州名宦石讚清為該書所作的“題),並有高廷瑤先生畫像。1990年8月,位於北京琉璃廠的中國書店以“資州本”為母版,采用直排線裝的老規矩,原樣再版了這部古籍(筆者稱之為“九版)。該版本共200頁,37642字,無標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