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仙作”鑒賞(2)(1 / 3)

在中國古代,“琴、棋、書、畫”曆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淩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因而在“琴、棋、書、畫”中居於首位。而承載琴之桌,就成為文人雅士必備物品,若見絕佳之琴桌,他們何足惜千金散去,所以流傳下來的古典琴桌,大凡成為“仙作”琴桌的衣缽。

今有幸見到藝苑珍藏的古典琴桌,它體型別致,俊秀雅麗,雕刻精美,選料上乘,做工精細,包漿瑩潤,華麗處帶幾分清秀,著實讓人“一見鍾情”。主人嚴星輝告訴我,這古典琴桌的製作款式,是從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聽琴圖》軸中受到的啟發。畫中撥琴者為宋徽宗趙佶,他微微低著頭,雙手置琴上,輕輕地撥弄著琴弦;聽者三人,其中著紅袍低頭靜聽者,就是官至宰相的仙遊人蔡京。畫右角有趙佶所書瘦金體“聽琴圖”三字,畫正中蔡京題詩:“吟征調商灶下桐,鬆間疑有入鬆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由此可知,當年“仙作”已經成為京城時尚風向標。

書畫琴棋詩酒花,而今件件不離它。曾幾何琴桌的命運與琴一樣遠離人們的生活,想不到時至今日古典琴桌又回歸了。主人拿出了一疊厚厚的訂單,這是近年來古典琴桌暢銷的明證。於是乎,他開始搜集琴詩及琴事,每每有朋自遠方來,便可聽一曲《高山流水》,或彈一曲《梅花三弄》,不失為一件雅事。琴桌隨琴器而生,嚴星輝精心製作的古典琴桌,可謂是為這雅事錦上添花,今後他還要為操琴者設計琴幾、琴架、琴台,為琴心交流和情感抒發打造更溫馨的平台。置身琴音之中,我有感而吟起《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此番琴音悠韻綿長,真是難忘,此間人人盡興而歸,誠為難得。

吉祥如意贈嘉賓

元宵時節,藝苑為表喬遷之喜,隆重推出了仿古木雕如意,雖然是新近製作的產品,但給人以玲瓏剔透、古樸典雅之感,堪稱仙作如意中之翹楚。

細瞧,那如意頭、如意柄和如意尾,通體雕刻有仙鶴、蝙蝠、鬆樹、雲頭、仙草等等,采用了鏤雕、浮雕等多種技法,刀工嫻熟,精雕細刻,線條流暢,形象逼真;圖案紋飾繁密,有福(蝠)、壽(鶴)等等,寓祥和平安之意,幸福美滿之期望,很好地顯現出中國獨有的審美趣味。

如意的來曆,是古人用以搔癢可如人意,因而得名。《裨史類編》說:“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指爪,柄長可三尺許,或背脊有癢,手不到,用以搔爬,如人心意。”隨著曆史的演變,其搔癢功能消失,逐步成為精致的裝飾品,演繹如意吉祥文化。這是一種在精神上取悅於人的文化,是心靈的慰藉和對人生的祝福,所以頗受世人青睞。

追溯唐宋時代,如意已是一種吉祥之物,成為人們祈望吉利祥和的象征,也是中國吉祥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曆史告訴我們,越是在太平年景,人們的富裕程度越高,追求美滿的動力越大,吉祥文化也就越會得到發展,所以承載吉祥的木雕如意也就越受國人的喜愛。明清時期,如意成為皇宮貴族們的玩賞之物,在皇帝的寶座旁、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清朝有幅宮廷畫軸《雍正觀花行樂圖》,描繪端坐的雍正皇帝手執木雕如意。當時如意的製作工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它的地位也達到空前的高貴。凡值年節,王公大臣督撫,都必進如意於朝,取兆“吉祥”之意,以博雍正皇帝之歡心。在民間,大型如意也成為富貴人家廳堂裏的一種陳設,小型如意則成為親朋好友之間饋贈的珍品,以示吉祥的祝願。

如意難在選材剪裁,妙在人工匠意與造化天成的契合無間,是一種非常符合我國傳統審美情趣的工藝品。從古到今說如意,我不由得更加珍惜“如意”。

樂在書案飽眼福

每晚歸來,總是書桌相伴。一直希望有張心儀的書桌。每每在紅木樓看到紅木書桌,都要瞧上半晌,坐在配套的椅子上體驗,感受那份安逸。那精美的做工,考究的用料,雅致的款式,奢華得讓人真有一種清風愛與窗前伴的不舍。

正如歐陽修《讀書》詩曰:“至哉天下樂,終日在書案。”由此我體會歐陽文忠公當年的工作和生活。窗前一桌一椅,窗外垂柳荷花,宛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畫。在如此詩情畫意中,摸索於書桌的詩林書海中,仿佛有一種“書案連四海,心思貫古今”的境界。書桌日複一日地浸潤著主人的心血,才生成一種異乎尋常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