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雕刻藝術,不能一味仿製前人的東西,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創精神,要體現時代氣息。讓人們在品味古典、品味時尚之時,從一個側麵了解當時的生產發展、生活習俗、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趣。
站在藝苑落地屏風前,青鬆翠柏、寒梅紅楓以及亭台樓閣、長廊水榭種種美景盡收眼底,淺浮雕和深浮雕相結合的手法,既突出了畫麵的立體感,又延伸了畫麵空間。整件作品布局嚴謹和諧,刀法老練,線條流暢,細膩精致,可謂是栩栩如生,即使上麵蒙著一層灰,也難抑其光彩。此時此刻,你會看到嚴謹優雅、和諧自然之美,仿佛聽到禪聲與琴音的和弦。
浮雕又稱“平麵雕刻”,是一種在平麵上的浮凸表現,分為深浮雕和淺浮雕兩類。深浮雕是一種多層次、多深度、浮凸度較高的一種雕刻,是利用較厚材料,表達多層次而且圖形複雜的技法,由於背後並未透空,裏層圖案運刀雕刻極難。深浮雕作品常見於古典家具中的麵板、屏風隔扇、靠背等構件上,往往利用三維形體的空間起伏或誇張處理,形成濃縮的空間深度感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使它對於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種特別的表現力和魅力。深浮雕追求的是形象的逼真性與完整性,流淌的曲線美給人以妍秀疏朗之感。它不僅是家具裝飾的一種主要形式,而且也是區分不同的家具流派與風格的一種標誌。
而淺浮雕如同線描,刀法細膩,線條流暢,以行雲流水般湧動的繪畫性線條和多視點切入的平麵性構圖,傳遞著輕音樂般的平和情調和抒情詩般的浪漫柔情。它起位較低,形體壓縮較大,平麵感較強,通常僅做小麵積的雕刻,是一種介於繪畫和雕刻之間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大多在家具的背板、牙板、圍子等處,常用以線和麵結合的方法增強畫麵的立體感,使家具在靜態中展現動態感,給家具環繞上一精致圓潤立體雕精致,還是精致,這是我看到圓雕作品後最深刻的感受。工匠采用圓雕手法創作的人物、動物和生活場景,栩栩如生,真實感強。在製作過程中,雕刻師對木材刻下的每一刀都包含著對作品的思考,用“刀刀用工、點點紮實”這句話來形容他們的工作一點兒也不誇張。
圓雕又稱立體雕,古代木雕技藝最難的一種,是藝術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物體的各個側麵。它要求雕刻者從前、後、左、右、上、中、下全方位進行雕刻。因此,圓雕要求精而深,強調“以一當十”、“以少勝多”,既要掌握雕刻藝術語言的特點,又要敢於突破、大膽創新。
在木槌敲擊聲中,我走進雕刻車間,現場感受圓雕技藝之美。隻見十幾位雕工或坐或趴,正忙著鑿坯、細刻、磨光,三五位師傅正在操作打模機,對木材進行切削鑽孔,打製木雕粗坯。一位上年紀的師傅說,由於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木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特別要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隻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坊間傳聞,晚明竹刻的嘉定派朱氏祖孫、金陵派代表濮澄,還有清代封氏三兄弟,以及張希黃、方契、濮仲謙等眾多竹雕名家,都擅長圓雕。晚清民國以後木雕圓雕小件以其古樸而文雅的色澤、精致而圓潤的製作工藝,且適宜把玩和陳設等特點,一直深受收藏者的喜愛。此後的一兩百年裏,圓雕技藝皆以閩南及莆仙地區最為出眾。至今,仙遊地區仍有圓雕技藝的高手,譬如榜頭工藝美術大師王新明先生,將莆仙傳統圓雕工藝運用得爐火純青,其以人物圓雕為特色的仿古竹雕作品在海外藝品市場已成搶手奇貨。
仙作圓雕作品的表現手段極為精練,要求高度概括、簡潔,要求從各個角度去推敲它的構圖,對形體起伏大膽誇張、舍取、組合,要用詩一般的語言去感染觀眾,正因為如此,硬要它去表現過於複雜、過於曲折、過於戲劇化的情節,將無法體現圓雕的特點。它常常以寓意和象征的手法,集中深入地塑造富有個性的典型性格,用強烈、鮮明、簡練的形象表現深刻的主題,通過構圖布局,講求虛實、對比、平衡、空間和掩映等現代繪畫知識的運用,使圓雕作品意境更加生動而自然,文化內涵更為豐富,給人以難忘的回味。
精巧入微鏤空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