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仙作”鑒賞(3)(3 / 3)

說句實話,以前我一直關注紫檀、花梨和紅酸枝家具,而對“四大花旦”之一的雞翅木家具,卻很少問津。前不久,我在龍虎山雞翅木家具生產基地訂購一套書桌,便開始收集這方麵的資料。從中得知,雞翅木紋理獨特而美麗,古舊家具有老雞翅木、新雞翅木、相思木之稱,紅木家具又有緬甸雞翅木、非洲雞翅木、鐵力木之分。雞翅木家具的跨度至少有五百年,曆來深受文人雅士和商賈達官喜愛。

雞翅木分布於亞熱帶地區,主要產地東南亞和非洲,因為有類似“雞翅”的紋理而得名。紋理交錯、清晰,顏色突兀,在紅木中屬於比較漂亮的木材,有微香氣,生長年輪不明顯。雞翅木的新老之稱,其實是為了迎合人們好古的心理,材優者名為“老雞翅木”,粗劣者為“新雞翅木”。產在緬甸的雞翅木,木材顏色帶黑,稱為“黑雞翅”。而產在非洲的雞翅木,木材顏色則略發黃,稱為“黃雞翅”。

據紅木市場行情顯示,這兩者價格懸殊,優劣混雜、真偽難辨。王世襄先生認為,老雞翅木“肌理致密,紫褐色深淺相間成紋,尤其是縱切而微斜的剖麵,纖細浮動,予人羽毛璀璨閃耀的感覺”,新雞翅木“木質粗糙,紫黑相間,紋理往往渾濁不清,僵直無旋轉之勢,而且木絲有時容易翹裂起茬”。緬甸雞翅木材料紋路比較細膩,木材有淡淡的藥材味道;非洲雞翅木材質較脆,紋路粗獷,沒有油性,木材沒有香味,成品上不會有較細膩的雕工。用民間匠人的話說,雞翅木家具像一個性格古怪的人,讓人捉摸不透。有關雞翅木的傳說,都源於它漂亮超常的木質紋理,使雞翅木家具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

借得黃楊雕楚魂

黃楊木雕《楚魂》的作者,是一個“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民間雕刻大師。他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揉西方工藝變化之理,察現代科技之妙,承仙作要義之精,造藝術雕刻之美,捍衛著藝術的純粹與靈動,傳承著源遠流長的藝術文脈,營造一種流動變化的、開放的、如詩如夢般的意境,留下了這個時代的文化藝術符號。

屈原乘坐龍舟來,蘭溪水拍兩岸情,誰借黃楊當空舞,楚魂詩意端陽抒。端午前夕,仙作大師用黃楊木雕刻《楚魂》,為龍舟競渡喝彩,看古樸造型,透出豪氣,觀簡練筆調,勾出歎息,令詩人屈原神態畢現。

黃楊木雕曆史悠久、風格淳樸,雕刻師利用黃楊的木質光潔、紋理細膩、色彩莊重的自然形態取材。原木為乳黃色,雕成作品後,上漆初呈薑黃色,後變橙黃色,時間愈久,其顏色由淺而深,逐漸變成紅棕色,給人以古樸典雅的美感,更是珍貴。俗話說:“千年難長黃楊木。”據《本草綱目》記載:“黃楊性難長,歲僅長一寸,遇閏則反退”。緣於此,黃楊木雕創作的題材中,曆史人物占有較大的比例。

眼前這尊黃楊木雕的屈原形象,不由得讓我浮想聯翩。我仿佛穿越曆史時空,聽見沅水舟上,汨羅江邊,一位孤獨而沉鬱老者的歎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在“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之生多艱”中,踽踽而行,鬱鬱而終。

公元前278年,楚國國都淪陷,屈原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同年農曆五月五日,終於懷著“心憂天下,求索不已”的抱負,投向汨羅江自盡。楚地生民景仰這位愛國詩人,擔心詩人遺體被江中蛟龍吞噬,便乘船沿江打撈。年複一年,到了魏晉時代,爬龍舟約定俗成為紀念屈原的特定方式。如今,端陽龍舟競渡已成為群眾性的水上體育運動,也成為仙作大師入雕的題材,他們借用黃楊表達了詩人美好的品質、遠大的抱負及以身殉國的理想。

榫精卯巧成國粹

我常常聽到“仙作”大師引以自豪的一個詞,那就是榫卯結構。高水平的仙作工匠,根本沒有使用釘子或黏合劑,完全是依靠各種楔形嵌套,各類榫卯形式,展現出古典家具的自然原始之美。

應該說,“仙作”的榫卯結構,是傳承千年的精湛製作技藝發展而來的,成為冠絕宇內的國粹。整個製作流程中,木工運用鋸、刨、鑿、銼及劃線用的“勒子”等工具,實現工藝精湛卓越,料份和線腳精準,兜接和榫卯合拍,成就家具的實用性、美觀性、收藏性。所以,“仙作”師傅把“榫卯”做法當作家具造型的主要結構方式,各種榫卯做法不同,應用範圍也不同,但它們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體構造的“關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