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解題】
晉文公重耳為公子時,由於兄弟間的王位之爭,他被迫在國外流亡19年。晉惠公死後,文公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還國為君。隨其出亡的群臣都紛紛爭功求祿,唯獨介之推不居功邀賞,晉文公也忽略了他,在頒祿時沒賞賜介之推。他不屑和那些冒天之功的人為伍,與母親一同到綿山歸隱。這充分表現了介之推的君子之風。但是,他把人努力的結果看成是天意,則流露出了他的迷信思想和局限性。
【原文】
晉侯賞從亡者①。介之推不言祿②,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惠、懷無親④,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⑤,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⑥?”對曰:“尤而效之⑦,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⑧。”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⑨。曰:“以誌吾過⑩,且旌善人B11。”【注釋】
①晉侯:晉文公。從亡者:隨從流亡的人。
②介之推:姓介名推,“之”是語助詞,又作“子”。
③獻公:晉文公的父親。
④惠、懷:分別是晉惠公、晉懷公。晉惠公是晉文公的弟弟,晉懷公的父親。無親:指眾叛親離。
⑤二三子:相當於“那幾位”,指從亡諸臣。
⑥盍:何不。懟:怨恨。
⑦尤:罪過。
⑧不食其食:不應再食其祿賞。前一“食”為動詞,後一“食”則為名詞。
⑨綿上:晉地名,在今山西介休縣南介山下。
⑩誌:記住。
B11旌:表彰。
【譯文】
晉文公賞賜隨他一起流亡的群臣。唯獨介之推不說自己有功應加以祿賞,文公也沒有嘉獎他。介之推說:“獻公有九個兒子,八個已死,隻有文公一人還活著。惠公、懷公,眾叛親離,天下人都拋棄了他們。上天還沒有因此滅絕晉國,必定有人要來掌管它。能掌管晉國宗廟祭祀的人,不是文公又是誰呢?這本來是上天的安排,而那些人卻把它當成自己的功勞,不是太騙人了嗎?竊取人家的財物,尚且叫做盜賊;何況貪占上天的功勞,而把它當做自己的功勞呢?在下的臣子把冒領天功的罪過當做合理的事;在上的國君卻對奸邪的行為加以獎賞,上下互相欺騙,我難以和他們同朝相處了!”
介之推的母親說:“你為什麼不也去求賞呢?不然,默默無聞地死了,又去怨恨誰呢?”介之推回答:“既然斥責貪天之功為罪過,而又去效法他們,那罪過就更嚴重了。況且我已對上下相欺的事發出了怨言,那就更不應再享受奉祿。”他的母親說:“也該讓君主知道你的功勞,你認為怎麼樣?”介之推回答:“言語,是人的文飾啊。我自己就要退隱了,還用得著再加文飾嗎?如果再去講明這事,就是又想顯達啊。”他的母親說:“你能這樣嗎?那麼,我就和你一同隱居起來吧。”於是他們母子就隱居起來,後來死了。
晉文公派人到各處尋覓介之推,沒有找到,就把綿上之田作為介之推的祭田,說:“以此記下我的過失,並且用來表彰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