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解題】
楚莊王在周之疆界陳兵炫耀武力,向周大夫王孫滿詢問鼎的大小輕重。在當時,鼎是王權的象征,楚莊王問鼎,流露出了取代周王室的意圖。王孫滿站在維護周王室的立場上,嚴辭以對,指出享有天下的因素在於有德,不在有鼎。但是其中宣揚的天命等迷信觀念則是需要批判的。
【原文】
楚子伐陸渾之戎①,遂至於雒②,觀兵於周疆③。
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④。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⑤。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⑥,貢金九牧⑦,鑄鼎象物⑧,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⑨。螭魅罔兩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B11。桀有昏德B12,鼎遷於商,載祀六百B13。商紂暴虐B14,鼎遷於周。德之休明B15,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B16。成王定鼎於郟鄏B17,卜世三十,卜年七百B18,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注釋】
①楚子:楚莊王。陸渾之戎:我國西北地區的古代少數民族之一,原定居於秦、晉的西北一帶。
②雒:同“洛”,水名,即洛水。
③觀兵:檢閱軍隊來炫耀武力。
④定王:周定王,名瑜,是周朝的第二十一位君王。王孫滿:周大夫。勞:慰勞。
⑤鼎:傳說夏禹所鑄九鼎,夏、商、周三代為政權的象征。
⑥圖物:描繪山川奇物。
⑦貢金九牧:即“九牧貢金”,是說九州之牧皆進貢銅。九牧,古代中國分九州,九牧就是九州的首領。金,指銅。
⑧鑄鼎象物:以九州所貢之銅鑄九鼎,將各方所描繪的奇異事物鑄於鼎上。
⑨不若:不順。
⑩螭魅:傳說山林中的鬼怪。罔兩:傳說水火裏的鬼怪。
B11休:福佑。
B12桀:夏代的最後一位君主。
B13載祀:紀年。
B14紂:商代的最後一位君主。
B15休明:美好而光明。
B16天祚:天賜之福。底止:終止,此指最終的年限。
B17郟鄏:周地,在今河南洛陽境內。
B18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周成王定鼎時占卜,占得的卦辭是:傳三十代君主,享國七百年。
【譯文】
楚莊王征伐陸渾的戎族,於是趁機來到洛水,在周的疆界上陳兵耀武。
周定王派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楚莊王便向他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回答說:“有天下在於有德行,不在於擁有鼎。從前夏朝的國君有德行的時候,遠方各國進獻了描繪山川奇物的圖畫,九州的首領進貢了各地出產的銅,夏禹就用銅鑄成九鼎,將各方所繪的奇物圖象鑄刻在九鼎上,使人們了解神怪之物而對它早作防備,所以人們進入水澤山林,就不會遇上不順心的事。山水、木石的鬼怪,人們也不會碰上它們。因而上下協調一致,安享上天所賜之福。夏桀昏亂暴虐,九鼎便由商接管,曆經六百年。商紂王暴虐無道,九鼎又被遷到周。隻要有美好的德行,九鼎雖小,卻因有德而重,不會遷移到他人手中;要是為政昏亂奸邪,九鼎雖大,也因無德而輕,便容易為他人所得。上天降福給那些有德的明君,也是有其最終的年限的。周成王把九鼎安置於郟鄏的時候,曾經卜得卦辭說:傳世三十代,享國七百年,這是上天的旨意啊。周王室的氣運雖然較前有所衰落,但是天意還沒有改變。九鼎的輕重,還不可以過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