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解題】
子產在重病時,向太叔托付國政,並跟太叔論及為政要根據情況來確定政策的寬猛。子產死後,太叔執政,始而寬,繼而猛,造成了鄭國的被動局麵,他後悔沒有完全依照子產的主張行事。本文也記述了孔子的寬猛相濟的論點,總結了古代統治者掌握國家政策的經驗。
【原文】
鄭子產有疾①,謂子大叔曰②:“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③,則多死焉,故寬難。”疾數月而卒。
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苻之澤④。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
仲尼曰⑤:“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⑥’。施之以寬也。‘毋從詭隨,以謹無良⑦。式遏寇虐,慘不畏明⑧。’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⑨,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⑩。’和之至也。”
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注釋】
①鄭子產:鄭國執政大夫。
②大叔:姓遊,名吉。子產死後,繼子產執政。大,同“太”。
③狎:輕視。
④取人:劫行人財物。一說“取”同“聚”,即聚眾生事。萑苻:古大澤名,即圃田澤,在今河南中牟西北。
⑤仲尼:孔子的字。
⑥“《詩》曰……”至“以定我王”等十句詩,皆引自《詩經·大雅·民勞》。汔:庶幾。中國:指中原,周的腹心地帶。綏:安撫。
⑦謹:約束。
⑧慘,意“曾”,又作“乃”。明:上天的明命。
⑨能:順習,意即安撫。邇:近。
⑩“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此四句引自《詩經·商頌·長發》。競,急。絿,緩。優優,寬厚。遒,聚。
【譯文】
鄭國執政大夫子產在病重時,對子太叔說:“我死後,你一定會做執政大臣。隻有德行完美的人才能用寬鬆的政治來使百姓服從。次一等的就不如執政威猛。火勢猛烈,人們望而生畏,因此很少有人被火燒死的;水性柔弱,人們輕視它,玩弄它,因此就有很多人被水淹死。所以執掌政事,實行寬政很難。”子產病了幾個月就去世了。
太叔繼承他執掌國政。開始時,不忍實行猛政而實行寬政。於是鄭國出現很多盜賊,在萑苻澤一帶劫人財物。太叔後悔地說:“我若早聽從他的勸導,就不會弄到這個樣子。”太叔調動步兵,圍剿萑苻澤的盜賊,將他們全部都殺了。盜賊也就稍稍收斂了。
仲尼說:“真好啊!施政太寬百姓就容易輕慢國法;輕慢國法就得用猛政來糾正。施政太猛百姓就要受摧殘;受了摧殘就得再用寬政來撫慰。以寬調濟猛,以猛調濟寬,政策因此和諧。《詩經》中有這樣的話:‘百姓勞苦到了極點,希望能稍微得到安寧。在中原地區施加恩惠,可用來安撫四方的諸侯。’這就是實行寬政。‘對小惡不寬容放縱,壞人就會受到約束;堅決製止盜賊的暴行,難道他們就不怕天的明命。’這就是用猛政來糾正偏差啊。‘安撫遠方的,親善鄰近的,因此周王朝得到安定。’這就是用和諧使它穩定啊。《詩經》中又說:‘不急也不緩,不太剛也不太柔。施政寬厚,眾多的福祿都聚集在這裏。’這就是和諧的程度達到了極點。”
待到子產死後,仲尼聽到這消息,流著淚說:“子產是古人能夠給百姓留下恩惠的那種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