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
【解題】
《國語》是先秦時期的一部國別史。據司馬遷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於是後人多認為《國語》的作者就是左丘明,但也有異議。《國語》共21卷,時代大體與《左傳》相當,上自周穆王,下迄魯悼公。它重在記言,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史書,也是一部優秀的曆史散文著作。
本文是說周厲王無道,百姓怨聲載道,周厲王便用武力酷刑來壓製人們的批評和不滿,以致人們都不敢說話了。召公認為這樣做不對,因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勸他應當像治水那樣疏導宣泄,讓人民暢所欲言。但厲王一意孤行,終吞被人流放的苦果。全文善於用譬喻來說理,使議論形象直觀,增強了說服力。
【原文】
厲王虐①,國人謗王②,召公告王曰③:“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④,瞽獻曲⑤,史獻書,師箴⑥,瞍賦⑦,矇誦⑧,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⑨,瞽、史教誨⑩,耆、艾修之B11,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B12,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B13。
【注釋】
①厲王:周厲王,名胡,夷王之子。
②謗:指責,議論。
③召公:即召穆公,名虎,周之卿士。一作“邵”。
④列士:古時一般官員稱為士,較高者為列士。
⑤瞽:古代盲樂師,後來成為樂師之代稱。
⑥師:樂師。箴:箴言,是一種有勸誡意義的文辭,近似後世的格言。
⑦瞍:盲人無眸子者曰“瞍”。
⑧矇:有眸子而看不見的人。
⑨親戚:此指與周王同宗的大臣。
⑩教誨:指用歌曲和史書之言對君王進行教誨。
B11耆、艾:人六十曰耆,五十曰艾。此指國內的元老。
B12原:高而平坦的土地。隰:低而潮濕的土地。衍:低而平坦的土地。沃:有水源可以灌溉的土地。
B13彘:古地名,在今山西霍縣。
【譯文】
周厲王暴虐無道,百姓都指責他的過失。召公規勸厲王說:“人民受不了這暴虐的政令了!”厲王聽了非常生氣,找來衛國的巫師,派他們去監視那些指責朝政的人。隻要報告誰指責朝政,厲王就把指責的人殺掉。從此百姓就沒有敢說話的了,在道路上見了麵隻能互相以眼神示意。
周厲王十分得意,告訴召公說:“我能製止百姓的指責議論了,人們不敢說什麼了。”召公說:“這是阻塞人們的言論啊,阻塞人民的口,後患超過阻塞河流。壅塞的河流一旦決口,傷害人一定很多;堵人民的嘴也是這樣。因此治水的人要疏通水道,使它通暢無阻;治理人民的人也應開導他們,使其暢所欲言。所以天子處理政事,讓大臣以至有地位的士人進獻諷諭的詩篇;讓盲樂師進獻民間樂曲;讓史官進獻史籍;讓樂師進獻有勸誡意義的文辭;讓無眸子的盲人吟詠公卿、列士所獻的詩歌;讓有眸子的盲人誦讀諷諫的詩文;讓各種手藝人向國王進諫;讓平民百姓間接地把他們的話傳上來;讓近臣各盡規勸的職責;讓王室同宗的大臣來監察朝政,彌補天子的過失;盲樂師和史官以樂歌、史籍之言來教誨天子;讓國內元老將那些規勸、教誨的文字加以整理,然後由天子斟酌取舍,付之施行。因此大王的做事就不違背情理。人民有口,猶如土地上有山水,財物用度是從這裏生產出來的;又如土地上有高原、窪地、低平之地、水澆之田,衣服、食物也是從這裏生產出來的。大家用口發表言論,政事的好壞就列舉出來了。推行好的而防止壞的,這就是使財用、衣食豐富起來的根本啊。人民內心考慮的事都能從口頭上表達出來,就應該成全其美而照它施行,怎能加以壅塞呢?如果壅塞其口,那麼支持幫助我們的人還能有多少呢?”
周厲王不聽召公的意見。於是百姓再也沒有敢發言的。過了三年,暴動的群眾就把厲王驅逐到彘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