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解題】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北宋傑出的文學家,是繼歐陽修後的又一位文壇領袖。他在詩、詞、文方麵都有很高的造詣。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文理自然恣肆,如萬斛泉湧,不擇地而出,氣勢流暢,隨物賦形,已入文章的化境。他的思想比較複雜,儒、道、釋三家思想對他的影響都是非常明顯的。這使他既入世,又超脫,真正達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隨遇而安的人生境界。

本篇是蘇軾在25歲時應製科考試時呈上的《進論》之一。全文對張良在橋上遇見黃石公“納履受書”一事加以評論。過去人們一般認為張良後來之所以能幫助劉邦用兵,奪取天下,是因為得到了這本書。但作者則認為黃石公給張良的教益,不在於贈書,而在於通過“納履”來考查和啟發張良,讓他學會“忍小忿而就大謀”的道理。文章的見解獨特而新穎,論據出入經史,頗有說服力。但文章亦有強詞奪理之處,如說高祖和項羽勝敗的關鍵在於“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其實,決定戰爭勝負的原因遠不是一個人的氣量,它更多決定於政治、經濟、文化、用人、民心向背等方麵。不過文章寫得很巧,饒有機趣:開頭部分,在具體評論張良之前,先將結論提出,引人注目,造成懸念。結尾則是在充分發揮題旨之後,筆鋒一轉,轉至對張良相貌的評價上來,突成閑筆。但是看似閑筆而實不閑,它與開頭所提出的結論相照應,故閑話實是點題也。

【原文】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①,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②,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

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③,其平居無事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④,無所獲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⑤。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哉?其身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⑥,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⑦,以僥幸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迎⑧。莊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於會稽⑨,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誌,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⑩,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由是觀之,猶有剛強不能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B11,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誌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注釋】

①卒然:突然。卒,同“猝”。

②子房:即張良,後封為留侯。圯:楚地俗稱橋為“圯”。關於張良受書的傳說,《史記·留侯世家》上記載:張良在下邳,於圯上逢見一老者,老者故意將履弄到橋下,叫張良下去拾。張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下取履”。但老人又令他穿鞋,張良隻好替他穿上。老人遂說:“孺子可教矣!”讓他五天後的早晨在橋頭等候,張良去時,老人已先在,嫌他遲到,又再推遲五日,直到第三次約會時,張良“夜未半而往”,總算在老人之前來到橋頭,於是老人贈他一編書,曰:“讀此,則為帝王師矣。”人稱老人為“黃石公”。

③刀鋸鼎鑊:都是古代殺人的工具,此處指以暴力對人。

④賁:孟賁。育:夏育。兩人都是先秦時衛國著名的勇士。

⑤一擊:《史記·留侯世家》載,秦滅韓後,張良為韓報仇,請一位力士,用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錐,當“秦始皇東遊,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