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解題】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人,世稱王荊公。22歲中進士。嘉祐三年(1058)曾向宋仁宗上萬言書,建議在政治上“改易更革”。宋神宗即位後,大力支持他變法。熙寧二年(1069)提升為參知政事,並先後兩度為宰相。變法失敗後,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封荊國公,死後追封為舒王。著有《臨川集》。王安石是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學家,宋代古文運動的中堅人物。他的詩文簡勁峭拔,有較高的藝術成就。
這篇短文是王安石的一篇讀史隨筆。文中王安石一反常識,指出以好客著稱的孟嚐君並未得士,得到的不過是一些雞鳴狗盜之徒,不然,以齊國之大,定不會受製於秦。全文僅88個字,卻轉折四層,有理有據,雖有強詞奪理之嫌,倒也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原文】
世皆稱孟嚐君能得士①,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嚐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②!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麵而製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注釋】
①孟嚐君:齊國貴公子田文,戰國四公子之一,以好客而聞名諸侯。詳見前注。
②雞鳴狗盜:《史記·孟嚐君列傳))中說:孟嚐君在秦被囚,請其謀士求秦王幸姬勸解,幸姬需要狐白裘,其謀士有善狗盜者,竊王庫中的狐白裘以獻之。幸姬為之勸解,秦王釋放孟嚐君。他於是急忙回國,抵函穀關,時正夜半。秦法必須雞鳴後才開關門。而秦王此時已悔,派人追捕。孟嚐君急於出關而不得,其士有善仿雞鳴者,遂鳴而使眾雞皆鳴,遂得以出關脫難。
【譯文】
世上的人都稱道孟嚐君善於收攬士人,士人因此也都歸附他門下,孟嚐君終於依靠他們的力量,得以從如虎似豹的秦國脫險。
唉!孟嚐君隻算個雞鳴狗盜徒的首領罷了!怎麼能夠說是得士呢?不然,憑著齊國的強大國力,如果能得到一個謀士,自然可以南麵稱王,使秦國臣服,還用得著什麼雞鳴狗盜之徒嗎?雞鳴狗盜之徒出入於他的門下,這正是士人不到他那裏去的緣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