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褒禪山也叫做華山。唐朝僧人慧褒開始在這裏建立房舍,而他死後又葬在此地。因此,以後這座山又叫做褒禪山。現在所謂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生前住的房舍和死後埋葬的墳墓。距離這禪院以東五裏地,有個洞叫做華山洞,是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麵而得名的。距離山洞一百多步遠的地方,有塊石碑倒伏在路上,上麵的碑文已經模糊不清了,唯獨“花山”二字,尚能認出來。如今把花山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把音念錯了吧。

山下麵平坦而寬闊,有道泉水從旁邊流出,來這裏題字記遊的人很多,此處就是人們所說的前洞。由此再往上登約五六裏,有一幽深的洞穴,一進去是覺著寒森森的,打聽它有多麼深,據說就連那些最愛遊覽的人也沒有走到過盡頭,這個叫做後洞。我和四個人執著火把進去,愈往深處走,前進就愈困難,但所見到的也愈奇妙。有個疲乏了想要退回來的同伴說:“不出去,火就要燃盡了。”我們就隨他一起出來了。大概我所達到的地方,比起好遊覽的人來,還不到人家的十分之一,但是察看洞的左右石壁上,到這裏題記姓名的人已經很少了。大概再往裏走,到過的人就更加少了吧。這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再往裏走,火把也仍可以繼續照明。出來後,就有人埋怨那個提議出來的人,同時我也後悔跟隨他們出來了,不能充分享受遊玩的樂趣。

於是,我很有感觸:古人觀察天地、山河、草木、蟲魚、鳥獸,往往很有收獲。這是因為他們探索思考得很深刻,而且沒有不考慮到的。平坦而路近的地方,遊人就很多;艱險而遙遠的地方,去的就很少了。但是世上那奇偉、光怪陸離、不同尋常的勝景,卻常常是在艱險而遙遠、人們很少到達的地方。因此沒有誌氣的人是不能夠到達的。有了誌向,就不會隨著人家而中止了,但是體力不足,仍然是不能夠到達的。既有誌向有體力,又能不隨著人家停下來,但走到黑暗幽深的地方,如果沒有外物來輔助,還是不能夠達到。然而體力充足可以到達卻沒有到達的,旁人就可以譏笑他,而自己也應該感到悔恨。如果盡了自己全部努力還不能達到的,自己就可以不後悔,而旁人又有誰能譏笑他呢?這就是我的一點心得、體會。

我看到倒伏的石碑,從而惋惜很多古籍不能保存下來,後代人以訛傳訛,不能明白真實名稱的,多得數不勝數啊!這就是求學的人對學問不可不深入思考、謹慎取舍的原因啊!

同遊的四個人是:廬陵的蕭君圭君玉,長樂的王回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