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的黃桷樹已被砍掉,破橋已經冷落,馬溪河裏的船已稀少。這就是我的家鄉破橋。
我愛家鄉的回憶勝於愛家鄉,我愛自己又勝於愛回憶。因此我得出的結論竟是:最好的東西都可有可無。從根本上講,沒有比有好。
老子說:“善行無轍跡。”即此。
朱病起說:“一半寡欲,一半情濃”老子說:“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即此。“愛養萬物”是情濃,“不為主”是寡欲。說到底,“愛”是寡欲,不是情濃。
【鏈接解讀】
《老子·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誌,強其骨。
常使人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說:
不崇尚會做事的賢人,人們就不相爭。不看重難得的貨財,人們就不做強盜。關鍵在於,不亂展示人們想要的東西,就可以使他們的心不亂,因此所謂聖人之治就是讓人沒那麼多心思,而應該讓人吃飽。不要讓人胸懷大誌,身體健康就行了。常使人無知無欲,使那些自作聰明的人不敢亂來。隻做無為之事,那麼沒有治不好的人。所謂無為之事,就是不搞事,隻做開心的事,隻做讓人輕鬆自在的事。
“賢”,賢人。賢人指會做事的人,聖人指有極高修養的人。
“不見可欲”,見通現,顯現、展示。解釋為看見也通。“可欲”,心裏所想的,可欲即所欲,可通所。不見可欲就是見不到心裏想見的。
“虛其心”,把心思搞空,去掉雜念,回到自然狀態。
“果其腹”,把肚子填飽。果,動詞,吃飽。
“弱其誌”,削弱他的誌向。
“強其骨”,強壯他的身體。
“知者”,不是智者,而是指自作聰明、以為什麼他都知道的人。
老子這段話主要講“使心不亂”的具體辦法,也就是眼不見心不煩,不搞事,不搞人,那麼幹什麼呢?把肚子吃飽,把身子搞好,無欲無求,反而有作為。
這個作為不是作出來的、為出來的,剛好是不作不為才有的。
魚不想躍出水,鳥不想飛出天,才會做好自己。
天外有天,與我無關。人上有人,讓他統治自己去。
閉眼一團黑,管他光明不光明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十四不再要死要活地追求
過分地追求就會把人搞死,甚至把自己的生活搞死。要死要活地追求,就叫不知死活。不再要死要活地追求,你才能好好地活著。
老子說:“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老子·九章》)——抓太多了要溢出來,不如算了。懷中揣有利器,必先傷害自身。追求為了到手,到手的往往是匕首!
過分地追求就會把人搞死,甚至把自己的生活搞死。要死要活地追求,就叫不知死活。不再要死要活地追求,你才能好好地活著。
老子說:“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老子·九章》)——抓太多了要溢出來,不如算了。懷中揣有利器,必先傷害自身。追求為了到手,到手的往往是匕首!
王安國《遊廬山宿棲賢寺》:
古屋蕭蕭臥不周,披裘起坐興綢繆。千山月午乾坤晝,一壑泉鳴風雨秋。跡入塵中慚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明朝鬆路須惆悵,忍更無詩向此留。
先解這首詩。“古屋蕭蕭臥不周”,指寄宿山寺睡不安寧。“披裘起坐興綢繆”,指半夜起床思緒萬千。“千山月午乾坤晝”,指看到月明如晝照千山。“一壑泉鳴風雨秋”,指聽到瀑布奔流仿佛秋天的風雨。“跡入塵中漸有累”,指在這個世界混日子已經有段時間了,不免有些累。“心期物外欲何求”,指心裏想超然物外但又不知道該追求什麼。“明朝鬆路須惆悵,忍更無詩向此留”,指明天我離開這裏依然會惆悵吧,我又怎麼能連一首詩都不留下來呢?
這句話問得好,讓我來告訴他。——你想留什麼盡管留好了,但你留得住嗎?廬山還在,棲賢寺卻不見了。即使棲賢寺還在,你當年題在牆壁上的詩句早無蹤跡。
你留不住的。
王安國這首詩半悟不悟的,正好被我用來當槍靶子。他說“千山月午乾坤晝”,仿佛有點明心見性了,但又接著說“一壑泉鳴風雨秋”,又墮入魔障中:明明是瀑布聲,他卻說是風雨——這種見風就是雨的人生態度害盡天下人。
他問:“心期物外欲何求?”是啊,你還求什麼?你還有什麼不滿足?
王安國作此詩時,身居高官,這天遊廬山,欲效高人之遊,殊不知自己不是廬山僧慧遠,怎能達到廬山境界?
廬山境界是什麼?
是無山。
無山就是廬山並不存在。
這,就是慧遠當年隱居廬山的原因——
他並非隱於廬山,而是隱於自身。
蘇東坡詩:“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也是半悟。哪有什麼廬山真麵目,連這山也是並不存在的。
蘇東坡與王安國相識,二人關係卻不怎麼好。但他們在糊塗方麵卻是一致的。同樣一座廬山,白居易寫道:
“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白居易從迷惑回到了自身。
這就是廬山境界。
白居易在比高於蘇、王二人遠矣。
白居易退身得早,蘇、王二人退身晚,尤其是王安國,身居高位,又無力回天,因此他的追求注定落空,把自己搞死。何必呢,這就是追求之害。
過分地追求就會把人搞死,甚至把自己的生活搞死。
要死要活地追求,就叫不知死活。
不再要死要活地追求,你才能好好地活著。
無追求。
你就有境界。
魔鬼說——
就像獵豹追求羚羊,獅子追求小鹿,我永遠追求你。小鹿與羚羊不會追求獅子獵豹,它們追求草原,依然死在它懷裏。追求什麼你就死在它手上。
天使說——
我追求一種永遠不再追求的生活。就像兩個人終於在一起,不再追求。不再追求,才會有。
廬山境界是無山
廬山並不是一座山,它不過暫時存在於那裏。千劫萬滅之後,它將回到空無。——
其實現在它就已是空無,你永遠看不見真實的廬山,登不上廬山,因為它並不存在——你登不上一座並不存在的山,就像你很難愛上一個並不存在的人。說她並不存在,是因為她並不因你而存在。
老子說:“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即此。
王安國眼中的廬山
王安國眼中的廬山是一片亂山,因為他的心很亂。
蘇東坡眼中的廬山
蘇東坡眼中的廬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因為他的心多變。
白居易眼中的廬山
白居易眼中的廬山是一片遲開的花,他說“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廬山是他的期待。
無惑
王安國、蘇東坡、白居易三個人眼中的廬山都不是真實的廬山,他們看到的都隻是自己的“心象”,並非廬山本來的“物象”。
隻有廬山自己知道自己的樣子,但廬山本來無知覺,因此沒人知道廬山的本來麵目——而這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不能因廬山而迷惑。
老子說:“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即此。無欲無惑,那麼我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