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萬物”,這個“生”,不是產生,而是顯現。看起來是生出來,其實是露出來。
“負陰”,生存在黑暗中。“負”,陷入,隱藏。“陰”,黑暗。
“抱陽”,擁抱光明。“陽”,光明。向光性乃是萬物天性。光是靈光,是神啟。《聖經》
上記載:“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衝氣”,陰陽二氣相衝。
“惡”,厭惡。
“孤”,孤獨。人是萬物之靈,上帝讓他孤獨,從而去掌管萬物。
“寡”,少,不足。人的眼比手大,心又比眼大,想得到的多,得到的少,神讓人自厭,從而棄人而歸道、敬神。
“不”,不成熟,沒成功。“”即穀子,不原指穀子還沒成熟。
“稱”,名稱,名號。
“損之”,減損它,即對它壞。
“益之”,增加它,即對它好。
“強梁”,強盜。人因惡而縱惡就叫強盜,人因惡而向善就叫義人。
“教父”,老子自稱。
本章氣勢宏偉,老子向我們揭密宇宙生成的原理與程序。
——宇宙生成原理:神用一道光創造世界,這道光就叫“道”。
——宇宙生成原因:大道日長,神因此必須把大道有所安置,因此把它投放在宇宙中,看能不能裝下,結果又如何。神的這個試驗目前還在進行中。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道有減少變弱之勢,神通過抑製大道、培育人類的目的基本達到。在這過程中,使道減少變弱的關鍵因素是人,因此神愛世人。
——宇宙生成程序:
第一步,由大道生出空虛,將宇宙騰空。
第二步,由空虛生出黑暗,將宇宙麻醉。
第三步,由黑暗生出光明,又將宇宙喚醒。
第四步,光明中萬物顯現。
在創世之前,神已準備好萬物。之所以放在第四步而不是第一步才讓萬物出場,是給醉後又醒的宇宙準備好的一份禮物。神做事安排妥當,諸天歡喜。
老子講了宇宙又講人,說黑暗雖可貴,但人不應該因黑暗而作惡。不能掠奪,不能盜取,因為神自有公義。老子在此章宣講神的旨意,表明了他的身份就是大道本身。後世稱老子為道,不是亂說。
老子不畏天下強梁
強梁者不得其死
十七有時冒險反而安全了
做事委委瑣瑣,必然不成。世上的事沒有不冒險就能做成的。有時冒險反而安全了。
老子說:“躁勝塞。”(《老子·四十五章》)——通過冒險打開困境。“躁”指用力冒險躁進,“塞”指辦事遇堵,也即《易經》上講的“羝羊獨藩,不能退,不能遂”。當此之時,應冒險一搏,從羅網的密處進攻——它網得越緊,就繃得越緊,越容易擊破。
做事委委瑣瑣,必然不成。世上的事沒有不冒險就能做成的。有時冒險反而安全了。
老子說:“躁勝塞。”(《老子·四十五章》)——通過冒險打開困境。“躁”指用力冒險躁進,“塞”指辦事遇堵,也即《易經》上講的“羝羊獨藩,不能退,不能遂”。當此之時,應冒險一搏,從羅網的密處進攻——它網得越緊,就繃得越緊,越容易擊破。
東晉梅頤曾經幫助過當時的大臣陶侃。梅頤後來做豫章太守時,因為一件事被丞相王導抓住把倆,就把他抓起來,要收拾他。
陶侃聽說了,就說:“現在天子已經很老了,什麼事都要經過大臣的手處理才行。王丞相既然能抓人,我也能放人。”於是派人在江口把押送梅頤的人截住,硬生生地奪過來了。
梅頤見了陶侃,二人很相得。
梅頤說:“我梅頤的膝蓋,誰敢讓我下跪!”
這個故事很經典,我們可以從多方麵受到教益。
一方麵,當然講人要有骨氣。梅頤是士人,陶侃是大臣,王導是丞相。梅頤並非依賴陶侃避免王導的打擊,而是不買整個統治階層的帳。
一方麵,陶侃知恩報恩,可以大書一筆。
但我要在這裏著重講的,是陶侃敢於冒險的勇氣。
先介紹一下王導。王導是東晉開國元勳,大丞相。王導做丞相,他的哥哥王敦做大將軍,二人勢力之大當時無人可及,俗諺“王與馬,共天下”,指的就是王導。王導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賢相,東晉朝沒他不行。王導做事有一套,他說做事要“舉大綱而不拘小節”,這句辦事名言成就了他,也因此做錯了不少事。賢相當然也會犯錯誤,這很正常。王導執政喜歡頻繁地換人,借此抓權,這當然是不對的。比如梅頤做豫章太守犯了事,王導馬上就撤他,這對豫章的局麵來說,不好。王導撤梅頤是為了換上王敦的人。王敦後來就在豫章、武昌等地坐大。王敦在王導的縱容下,竟至反叛。王導又不得不反過來花大功夫、下大力氣滅了王敦,繞了一個大圈改正自己的錯誤。同樣地是丞相,同樣地要抓權,後來張居正就做得比較好。
張居正一不樹立親黨,二不頻繁換人,一番硬功夫終於把明朝的吏治收拾來像模像樣。黎東方先生《細說明朝》一書中對張居正的辦事方式有詳述。
陶侃也是東晉開國元勳,是個有大功勞的將軍,特別在平定王敦的戰爭中,陶侃作用大。陶侃一直在補救王導的蔽端,比如這次救了梅頤。陶侃又懂得維護王導的統治與權威,因此二人無衝突。這是陶侃能做人的地方,也是他會做事的地方。陶侃並非權力大得足以與王導抗衡,而是他做事有一套,因此王導也不得不敬他三分。順便說一下,陶淵明就是陶侃的後人,陶淵明的修為那麼高,自然是家學。
王導要收拾梅頤,陶侃要救梅頤,怎麼辦?
當時皇帝空置,一切命令從王導出。陶侃不可能與鬥,但又不能不鬥。他很聰明,選擇了“不鬥之鬥”。
什麼是“不鬥之鬥?”
不鬥之鬥就是通過不爭的方式爭,通過不鬥的方式鬥。
陶侃當時是這樣做的:他派人截住王導的人,說:“梅頤罪大惡極,在我那裏也犯下了大案,請允許我先處治他,再交給丞相治罪。”這樣,他通過“配合”王導的方式救了梅頤。他這樣說,並出示公文,並且不由分說,行動堅決,事情就成了。
但事情的關鍵在於陶侃敢冒險。
有勇有謀,“勇”成就了“謀”。
通常我們不是缺辦法,而是缺勇氣。
記住:有時冒險反而安全了。越不敢冒險越不安全。
做事委委瑣瑣,必然不成。世上的事沒有不冒險就能做成的。事情往往是:你一冒險,就成了!
當然,我說的是“往往”,不是絕對。這其中有技巧。
冒險是“硬來”,但這不是“硬而硬”,而是“軟而硬”。
所謂“軟而硬”,就是有技巧、有分寸地硬上,甘冒大險做大事。當然,同時要留後路。
魔鬼說——
來吧,敢冒險地獄也是天堂。
天使說——
鳥兒一冒險就飛起來了。天堂也要冒險才能到達。魔鬼給你勇氣,上帝讓你懂得敬畏。你越敬畏,就越有真正的勇氣去做成看似冒險的事。鳥兒的後路是巢,你的後路卻是出巢覓食。
你以前路為後路,就走得遠。
連朱子都說“瞻前顧後,便作不成”
一切做大事者有決斷心,無退縮心。當俗禮害事,就打破常規,突破規範行事。事成後自成新的規範。
老子說:“出生入死。”講做事應勇猛精進,不畏死,才有生。老子又說“生生之厚”,又說“無死地”,都講大道生生少不息,蒼天有好生之德,生命規律使人不會輕死,順天猛進,必有一番作為。
梅頤與陶侃
陶侃冒險救了梅頤,王導便隻有接受即成事實。冒險使風險降為零。有勇有謀,主要是有勇。通常我們不是缺辦法,而是缺勇氣。
老子說:“抗兵相加,凡哀者勝矣。”也即“哀兵必勝”的意思。哀兵不是悲哀的士兵,而是有敢死之心的士兵。勇者多哀,故稱哀兵。有勇有謀的重點當然在謀,但勇是謀的開始。
鳥的後路是巢,人的後路卻是出巢覓食
老子說:“安以動之,徐生。”講安定下來之後又要主動出擊,這樣就會慢慢生存壯大。駿馬不戀槽,猛禽不戀巢,智者不念已有的成就。一邊要“安”,一邊要“動”。你老不出巢,就有履巢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