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鋪築小康路(2 / 3)

高山鄉卻不需走出去招商,每年總是提前完成招商任務。高玉虎的絕招就是“數字注水”,和其他造假相比,數字造假成本是最低的。在當前,熟練掌握“數字技術”的官員,仕途就會一帆風順。

在高玉虎的言傳身教下,村裏很快就掌握了怎麼樣虛報招商成果。引進或新辦一個茶廠就可以算一百萬,茶廠投資三五十萬,銷售茶葉七八十萬,細算還超過呢。高嶺村的程新兵前不久去了一趟西藏,臨出發時在家帶了十斤茶葉,成本五百餘元,到西藏賣了三千多元,坐飛機回來了,高玉虎硬是將這件事放大,吹噓高山的茶葉已經遠銷西藏,距離東南亞也不遠了。

很多時候,有些領導也在有意無意地暗示下麵作假。例如扶貧救災政績等方麵,你如實上報,可能受到批評、罰款,甚至被撤職;而數字注水、隻要不露餡,就可能受到表揚、獎勵,甚至升遷。事實這個東西比較有力量,也比較教育人,看著說真話的倒黴,說假話的高升,人們怎能不學呢?許多人心裏明白,弄虛作假,得便宜的是少數人,吃虧的是國家,可人們又覺得,國家這麼大,吃點虧也看不出來。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張衛民希望黨員幹部到華西村走一走,切實做到真抓實幹,這樣才能利國家、利人民。

考察回來不久,高玉虎就把張衛民和雷鳴叫到他辦公室,說:“這次考察回來我感想很大,也寫了體會登載在《龍越報》上,你們不知看了沒有?我們與江浙的差距在五十年,照現在的發展速度,這個差距隻會越來越大。前兩天我們黨政聯席會上討論得很熱烈,大家普遍認為困擾高山當前發展的主要問題是交通瓶頸,所以黨委政府把今年下半年的主要工作定位為修路年,說到底就要修通猴嶺線和西嶺線,猴嶺線是通往茶葉主產區的道路,西嶺線是連接原三個小村的通達工程。”

猴嶺線在高嶺村境內,全長三公裏,係土石路麵,寬約三米。這條路老百姓向村裏反映多次了,每遇暴雨路麵大坑小窪,通行極其不便。猴嶺黨小組長高雲龍經常帶領本黨小組成員義務修路,村裏對破壞嚴重的路麵也請專人施工,對壩岸進行加固維修。

雷鳴家搬下來後,就落在胡衝村民組,也就是在這條路的中線邊上。他多次在張衛民麵前吹風說:“這條路一定要修,修通這條路是高嶺一千多人民祖祖輩輩的夢想。”張衛民當時想雷鳴是為自己考慮,房子搬下來,又辦了茶廠,把路修好了,對他當然最有利。可是修柏油路要幾十萬塊,村裏哪有許多錢?要工程隊墊資吧,又沒有人肯幹。這事就一直擱著未議。

高玉虎接著說:“這兩條路計劃澆柏油,路寬五米,除群眾義務投勞部分外,約需要資金四十萬餘元,黨委政府的意見是村集體出一部分,群眾義務投勞一部分,澆油這一塊由鄉裏發包給工程隊施工,資金由鄉裏支付。你們高嶺村修到胡衝組,全長一公裏,這一公裏的路基及邊溝由你們組織群眾投勞,涵洞和壩岸由村裏出錢砌好,這就是對你們的具體要求。哪條路先搞好,哪條路先澆油。這是一項政治任務,務必在十月份以前修通。”

隻修到胡衝組?張衛民以為聽錯了,又詢問了高玉虎一次。高玉虎稱就這一公裏柏油路投資也要十二萬元,鄉裏是個吃飯財政,根本沒有錢修路。考慮縣發改委計劃三年每年給十萬元以工代賑資金支持山區鄉修路,鄉裏提前運作,請工程隊帶資修路,這筆資金撥下來全部支付給工程隊。

修路是好事。但這條猴嶺線修起來也是困難重重,一些地方要開山炸石拓寬路麵,一些地方要修涵洞,還有兩處大壩岸,張衛民與村兩委估算了一下,村集體這一塊沒有三萬元是修不成的。去年扡插茶苗投資的專項資金還在,這次幹脆全部投到這條路上吧,大家意見一致,立即召集胡衝及張屋組村民開會,傳達鄉黨委政府指示,明確任務。

群眾非常擁護,拓寬路麵及排水溝分配給兩個村民組承擔,炸藥錢由村裏支出;涵洞和壩岸由村裏根據土石方量發包給幾個村民,費用由村集體承擔。

這次動員會之後,群眾修路積極性非常高,第二天就上路施工了。胡衝組上麵兩個村民組的組長找到張衛民,質問他為什麼不修通到他們村民組的路?張衛民說:“鄉裏指示隻修一公裏柏油路,至於你們修路我們支持,也按照同等原則對待,涵洞和壩岸的錢由村集體支付,路基要靠各個村民組自己修。另外,如果澆柏油隻有等後期政策。”兩個村民組組長問他這話可算數?他說:“隻要我在主持工作,作出的承諾當然算數。這也是一視同仁,鼓勵發展。哪怕村集體負債,也要把這項工作一如既往地做到底。”兩人滿意地走了。

錢有財住在胡屋組,距離胡衝組還有兩裏多路,他很生氣柏油路隻澆這麼一截,在張衛民麵前鼓噪,希望他做鄉裏工作請鄉裏延長一點。張衛民告訴他說:“這恐怕不大可能,你想想高玉虎為什麼急於修這條路?整個高嶺村都是茶葉主產區,就全村而言,真正的主產區是在胡屋上麵,為什麼不修到你家附近呢?我猜測高玉虎修路到胡衝組的目的是他弟弟的茶廠馬上要在胡衝高嶺小學上馬,這一點他當然不明說,嘴上說得極其好聽,要為老百姓解決出行難、賣茶難的問題,其實也是公私兼顧。”

唐鬆也在旁邊讚成張衛民的說法:“張書記說到點子上了,高玉虎弟弟的茶廠遲遲沒上馬,他是怕群眾說閑話,等路一修通,他馬上上馬,房子是現成的,隻要機械設備一運進來,就可以開工。再說高書記是什麼樣的人,我們打交道這麼多年,他那麼精打細算,豈會白白砸錢?”

隻有雷鳴不發言,他是坐收漁翁之利。油路通過他家門口,他當然高興了,自己請纓負責公路修建。雷鳴這麼熱心,引得一些群眾在背後說風涼話:“雷主任最沾光了,剛搬下來柏油路就通到家門口了,還是當幹部好呀。”“當幹部的哪個不為自己呀,這條路早不修遲不修,為什麼他剛搬下來就修,早修自己得不到益,現在自己得益了就修,嘴上說是為老百姓,還不是為了自己。”也有一些群眾反駁:“這次是鄉裏統一修的,跟你們說的扯不上邊,別瞎鼓搗了。”幾個黨員知道內情的也為雷鳴抱不平:“你們搬弄啥呀,這澆柏油路的錢是縣裏以工代賑的資金,是通過財政預算的,如果不用就得不到。沒有縣鄉的東風,高嶺村哪有能力修柏油路。”

七月流火,毒辣的日頭要把土地萬物烤焦,但修路群眾卻沒有因為這高溫而嚇卻,他們依然堅守在工地上,他們的話很質樸:“苦了我們這一代,幸福下一輩”,“我們這一輩能做的事再不能拖等了,如果再拖等下去,這條路就修不成。”這讓張衛民想起電影《紅旗渠》裏有一句口號:“苦了我一個,幸福千萬個。”多麼好的百姓啊,張衛民想自己沒有理由不好好工作,好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挖掘他們的潛能,幹成偉大的事業!

石崖村通外公路石高線經過高嶺村團結灣村民組。這個石崖村有個振風市的下派幹部叫陳學文,此人是振風市委下派,雖為人老實,但來頭很硬。他見石崖村最大的問題是修路,便把全部的精力撲在修路上。

石高線經過一年多的醞釀,在振風市委的關心支持下,正式動工了。振風市委一下子解決修路資金四十五萬,並責成龍越縣委配套部分資金。龍越縣從扶貧資金中安排了十八萬,另外縣交通局免費勘測道路,免費設計橋梁,也給修路很大的支持。

石高線團結灣段有三公裏長,按理說這條路由高山鄉和高嶺村修建,但鄉村不會為一個村民組耗資幾十萬去修路,據年初的鄉政府工作報告:全鄉還有百分之七十的村民組不通公路。團結灣村民組隻能借助石崖村修通村公路的東風,也就是沾他們的光。

陳學文書記找到張衛民說:“張書記,咱們都是下派幹部,目的都是為群眾做點事,這條路還要你大力支持。”

“我也在關注這件事,也想借你們的東風把通團結灣村民組的路修好,這個村民組是全縣村民組中香菇發展規模最大,副縣長郝愛民來過幾次,去年發山洪,因為不通路,山民們新鮮蘑菇運不出去,每戶都有成百上千斤蘑菇爛在棚裏,損失很大,說起來也讓人痛心。我也準備找你了解和石高線的資金籌措情況,聽說上麵支持很大。”張衛民對這件事情表示出極大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