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新潮老頭(節選)(1 / 2)

李櫻

我的生活太簡單了,我的天空就是半個書房。

周有光的朋友很多,年齡大的有八九十歲,小的隻有七八歲,青年人也愛找他聊天,因為他是個“新潮老頭”。物質上的“新潮”表現在喝“星巴克”咖啡,看《特洛伊》大片,時尚不落當代青年。而思想上,周有光也很先進。凡是新鮮的事物,他都接受得很快,而且跨界發展。“9·11”事件發生後,96歲的周有光寫了一篇文章,分析“9·11”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為什麼會有恐怖主義產生。連年來,他的作品甚至也包括《西天佛國的新麵貌》、《把阿富汗建設成亞洲的瑞士》以及《兩個雞犬相聞的地球村》。文章標題便讓人耳目一新。

而每篇文章,都是讀了一本或是幾本厚厚的巨著以後才下筆。很多讀者感言,不管題目有多大,讀來卻如流水般的輕鬆流暢,深入淺出,讓人愛讀,給人啟發。去年1月22日,《中華讀書報》發表了一篇名為《百歲老人周有光答客問》的文章。文中,周有光說有新的考證“已經證明了”朱元璋不是漢族而是回族人,語出驚人,引來明史學界的一番熱論。最後學者陳梧桐站出來申明,目前一些認定朱元璋是回族的論說都是站不住腳的。記者采訪的前天,周有光才從親戚處得知自己這句錯話引起網上一些網民的痛罵。“我患青光眼。醫生說不要看電腦屏幕,就一直不知道這場風波。”他跟記者解釋這是他看國外的資料得到的片麵觀點,他輕信了。為此他請親戚在網絡上申明“感謝罵我的人,糾正我的錯誤”,還把他的道歉和感謝言語打印成字條交給記者,囑托記者把這段加入文中。人老心不老,也更重在其拋磚引玉之舉。

“先知是自封的,預言是騙人的,如果事後不知道反思,那就是真正愚蠢了。聰明是從反思中得來的。近來有些老年人說,他們年輕時候天真盲從,年老時候開始探索真理,這叫作兩頭真。兩頭真是過去一代知識分子的寶貴經曆。”

年紀大了的緣故,周有光說和寫的多是“狗屁不通”的雜文。因為寫學術論文需要到圖書館去查書,很不方便,索性省了這道關,隻寫些雜文。平均每個月在內地或香港報刊發表一篇,內容不止於語文問題,更多是對新事物的思考。百歲時,他把自己90歲—100歲之間的文章編成《百歲新稿》,2005年1月由三聯書店出版,筆耕不輟,勤於求新。

周有光講其本行,也有聲有色。在其百歲時的一次演講上,他用詩句串講古代岩畫裏的文字意思,讓聽眾記憶猶新。外國古代有一個女子寫情書,以畫代字。她畫了幾條線,那是代表路,畫了幾個圈代表湖海,三角形的則代表房子。那意思是說,“熊妹問狗哥,狗哥幾時閑?”為什麼是熊妹呢?這個女孩的部落是拿熊做圖騰的,也可以說她是姓熊;狗哥是表明那個男孩部落的圖騰是狗,也可以說那個男孩是姓狗的。熊妹寫信給狗哥,問他什麼時候有空。“我家三姐妹,妹屋在西邊。”我們三姐妹的房子,我的在西邊,你來的時候不要走錯了。“推窗見大湖,招手喚孤帆。”裏麵畫一隻手,表示招呼他來。“小徑可通幽,勿誤兩相歡。”

“別人說我是‘新潮老頭’,因為我主張的觀點,在人家看來太新潮。我比較早地提倡在電腦上寫文章,不要爬格子。如今我在電腦上寫了十幾個年頭了。”1988年4月,周有光83歲時,他有了一台中英文文字處理機。從此,周有光便用它寫文章、寫信。高齡“換筆”之後,他開始關注漢字在計算機中的輸入輸出問題。在他看來,漢語拚音輸入法不用編碼,就可以輸入漢字,值得大力推廣。“改進電腦輸入方法,效率可以提高5倍,這是件大事。”

周有光自己用電腦用溜了,就開始帶動身邊的人一起“新潮”。

他們家的保姆不過30多歲,周有光老勸她學學電腦,保姆說:“我都老了,還學什麼電腦呀?”周有光說:“我還沒說老呢!我老伴86歲不也學電腦嗎?”周有光不但說服保姆學電腦,還教保姆的女兒學電腦。假期裏,保姆的女兒來到周有光家裏,看到電腦高興地說:“我們學校也有電腦,但是沒有機會碰,隻能遠遠地看。”周有光非常喜歡愛學習的小朋友,短短幾天時間,就教會了她用電腦。

周有光還用自己的小破電腦幫忙恢複了一本“發行量最小、辦刊人年齡最高”的刊物《水》,這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油印家庭雜誌,由教育家張冀牖的兒女們自撰、自編、自印、自發,被著名出版家範用評價為“本世紀一大奇跡”,刊載的多是張家四姐妹及其夫婿周有光、沈從文、傅漢思等文化圈名人家長裏短的事、三姑六婆間的音訊通問。《水》1930年創刊,後因為四姐妹先後成家,加上戰亂頻仍,在印了25期後被迫停刊。60多年過去,1996年周有光用現代化的機器教86歲的妻子張允和學習漢語拚音和電腦打字,《水》也就被張允和敲著鍵盤恢複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