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這一切之必然結果,便是我們力圖從虛構的世界中,從文學和戲劇中,尋求某種東西,給貧乏生活以補償。在這裏,我們見到了知道該怎樣去死的人,以及能夠殺死他人的人。隻有在這裏,我們才將自己同死亡協調起來,經曆了人世滄桑,我們自己卻仍安然無恙。
人生就像是弈棋,一步失誤,全盤皆輸,這真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還不如弈棋,不可能再來一局,也不能悔棋。在文學的領域之中,我們找到了我們所渴望的那種多樣化的生活。我們似乎隨著某一特定人物的去世而死去,而實際上,他死了,我們還活著。我們隨時準備著在下一個人物死去時,自己再次象征性地死去。
作者簡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猶太人,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及精神分析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為被壓抑的欲望絕大部分是屬於性的,性的擾亂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學三論》、《夢的釋義》、《圖騰與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編》等。
【心香一瓣】
弗洛伊德在1920年發表的《超越快樂原則》一書中,對自己早年提出的本能理論做了修正,將本能分為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即“生命本能常欲將生命的物質彙集而成為較大的整體,而死亡本能則反對這個趨勢,主要將生命的物質重返於無機的狀態。這兩種本能勢力的協作與反抗產生了生命的現象,到死為止。”
他認為,生命本能是建設性的,導致新生命的誕生,而死亡本能則是破壞性的,如果這兩種本能相輔相成,便能演出令人目眩的動蕩人生,反之會導致自殺。本文對人們對死亡本能的態度進行了描述,提醒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