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統江山的黃帝,為了紀念征戰中的死難將士,也為了安撫被征服的蚩尤部民,來到了蚩尤大敗炎帝的昔日戰場。見這裏白骨盈野,敵我難分,下令將屍首統統垛在一起,竟堆成了一座屍骨山。於是,在屍骨山南麵取土掩埋,形成了一座巨大的土山,也形成了一個人工湖。
由此來說,這土山就是一座墳,是老百姓的萬人墳。有人說,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裏,一個天地雷劈下來,就見壇山裏麵盡是累累白骨,一具具屍骨堆在一塊兒,都給擠彎了,那個瘮人啊……
昔日,當黃土掩埋了白骨,黃帝登上巨大的土山,祭祀亡靈,禱告天地,祭祀活動整整持續了九九八十一天。龍旗飄搖,牛皮鼓擂得驚天動地,牛頭馬麵的青壯男士且歌且舞,炫耀著肌肉的強健與威猛,表達著征服的喜悅與快感。
祭祀活動結束後,黃帝看到這裏是茫茫的千裏沃野,認為可以移民到這裏墾荒駐守,從此,亙古荒涼著的土地上有了人煙,黃帝的子民開始在這裏繁衍生息。
(3)
到了戰國時期,因為這裏有炎黃的帝脈,被一國諸侯定為國都,把都城東麵的這個土山命名為“壇山”。於是,諸侯繼位,或出征,或凱旋,以及農業方麵的事務,都要到這裏舉行祭祀活動。這裏漸漸成了一座祭壇。後來,人們互盟誓約,祈福納祥,也到這裏求天問地,祭祖拜神。當年荊軻刺秦王前“曲行易水”,究竟“曲”到哪裏了呢?這一帶的人們說,就“曲”到了壇山。荊軻先隨燕國太子丹南行百裏來到壇山,在神靈麵前祭祀盟誓,而後至易水,才留下了千古絕唱: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及至漢朝,有一位皇帝要千裏迢迢到壇山祭祀。於是,朝廷下令夯土築壇,大興土木,把個土山堆得又長又寬又高,才有了今日的恢宏氣派。
幾千年來,在這茫茫蕩蕩的千裏大平原上,一座突兀的壇山,到底演繹了多少曲折離奇的故事,誰也說不清。不管是記載史實還是記載傳說,但從有限的文字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信息:從遙遠的亙古時代開始,在這片千裏大平原上,開始矗起了一座祭祀天地的壇,與其說這壇是用一筐筐泥土堆築,倒不如說它是一具具血肉之軀的疊加;與其說這壇是一座沒有生命的土山,倒不如說它是人們精神的圖騰。它曾是王者頂禮膜拜的聖地,又是百姓祈福納祥的場所;它曾得到無上的敬畏與崇尚,也曾遭受無情的焚毀與褻瀆。王者,香客,早不知魂歸何處;這壇,這山,卻依然巍巍矗立。
曆史上,這裏不僅有幾次大興土木,也有過幾次人為的損毀,這都是因為誌書上的一段文字惹得禍。“昔日,黃帝祀時,依俗取吉玉瘞葬,並多寶隨之,糈用稷米以供神食。……”是說當年黃帝來祭奠時,依照當時的風俗取下一塊隨身佩帶的稀世珍玉埋在這個神壇下麵,還隨同埋藏了無數的珍奇異寶,並且用稷米做成的食物供諸神享用。這件事在民間一直流傳甚廣,因此招惹了不少麻煩。不知是哪朝哪代一個兵荒馬亂的時期,說不清是兵還是匪,是官還是民,總之,來了很多人,到壇山盜掘寶物,竟在這壇山的正中挖開了一條寬約數十丈的大豁口。從此,把這個神壇一劈兩半兒,變成了東西對峙的兩座土山。
那些不惜丟官棄命的或官或民或兵或匪們,瘋狂地盜挖壇山,至於挖沒挖到寶,挖到多少寶,便不得而知,反正一堆堆白骨曝了光。那許多的死人骨頭在太陽底下一曬,白燦燦,輕飄飄,被風一吹便漫天飛舞起來。但是,白骨始終沒有嚇退盜寶人的野心,一直有人企圖挖到更多更多的寶物。
(4)
自從堆起這個土山,幾千年來這裏經常發生一種怪異的現象——突然之間就在土山周圍狂風大作,暴雨傾盆,有時伴隨壇山塌陷。民間傳說,這是蚩帝和請來的風伯、雨師兩位先神在發威,在怒號,還有那些士兵的鬼魂在哭泣。
打人的這個雨夜,最先見證這種怪異現象的是泥人王。
泥人王是看山人的唯一傳人,獨居在壇山腳下。
最早的看山人叫護壇人,是黃帝派來的一群士兵,據說,壇山村這地方曾是這群士兵的兵營。後來看山人就變成了一戶人家,單獨居住在壇山下麵,耕種著士兵們開墾的上百畝土地。這土地在當時也是公產,叫作“壇產”,這戶人家自給自足也算殷實。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山上建了一座“娘娘廟”,廟裏供著一位女神,被當地人叫做“土地娘娘”,還有的喚作“女媧娘娘”。官府為了解決廟宇的修繕養護,從山下的壇產中給劃出了三十畝土地。又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山上建起了一座老子廟,供奉著道教創始人李耳的神像,官府又依例從山下劃出三十畝土地作為廟產。再後來,山上又建起了一座寺院,寺院裏供奉著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和兩位菩薩、十八羅漢,官府再次依例從山下劃出三十畝給了寺廟。這樣劃來劃去,給看山人家僅僅留下十來畝的土地。從此,看山人家立下一個規矩:祖產傳男不傳女,不管幾個兒子,隻留長子繼承祖產,其餘兒子到別處謀生,若沒有男丁,就從直係血親中過繼。這樣,看山人家世世代代就隻有一戶,且香火永繼不斷。到了泥人王,看山人家延續了幾千年的血脈將徹底終結,因為他都七十歲了還是一個老光棍,且已經找不到一個旁門左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