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去趟紹興,想寫寫去紹興的見聞。一是緣於在中文係學習時讀過魯迅先生的著名小說《孔乙己》,孔乙己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在紹興鹹亨酒店唯一穿長衫站著喝酒的人。魯迅對酒店形象生動的描述,當街曲尺形的大櫃台,古樸的陶製酒壇、醇香的加飯酒、入味的鹽煮筍、茴香豆……這樣的描述很多年來,使我止不住的去想象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時代,有一種非去看看不可的願望。另一個原因,緣於我先生拉西的大學師弟銀山,祖籍紹興人,從上海師大畢業後,隨著戀人一起來銀川工作、生活了七年,期間與拉西成為摯友,兩人性格都是豪爽健談,常在我家喝酒聊天,除過講上海師大的老師同學,最多的話題就是講紹興,銀山把他的家鄉講述的像是仙境,一個無限魅力的紹興便時時吸引著我。
終於可以去紹興了,那是五年前,拉西上海師大中文係同學要舉辦校慶,拉西和銀山聯係去他的家鄉紹興,然後一起去上海參加校慶,邀我同行。那時,銀山已經攜妻女調回紹興工作,聽此信,畢竟分別已久的師兄見麵,兩邊都興奮,我因為去紹興的夢想終於實現,更是別樣的興奮。
到了紹興,果真眼前一亮。紹興的建築大抵上是黑瓦白牆,建築風格更是精雕細琢,布局巧妙,配以小橋流水,素雅的令人驚歎!我們坐在銀山的奧迪車上向外觀望,黑瓦白牆翹起的四角式房簷與烏篷船相呼應,仿佛是畫中的美景一般,古樸雅致的水鄉風情呼之欲出。紹興作為江南水鄉建築風格的代表,呈現出江南特色,同時也呈現著自身的特色。“八百裏湖光此地收,長橋水接鑒湖流”“古城小橋多,人家盡枕河”形成了一河一街,一河兩街,有河無街和街隨河走、橋連街路的獨特景觀,於是,紹興贏得了水鄉、橋鄉的美稱。
進入商業區後,建築風格陡然一變,因為紹興畢竟是發展迅速的現代化城市,城市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這些高樓並不是完全歐化或是美式的建築風格,而是處處透露出東方古民居的神韻。據說紹興處處顯露越國時期的文化特色,尤其在魯迅故居附近的民居最具代表性。大文豪魯迅先生小時候便在紹興生活,他筆下的百草園、三味書屋和鹹亨酒店,都可以在這裏欣賞到,它們已成為紹興的文化名片,不斷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遊客前來參觀。
魯迅故居早已經成為一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曆史街區,成為一個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物,感受魯迅當年生活情境的真實場所。它坐落在魯迅路中段,和魯迅紀念館同在一條街上。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兩邊,一溜白牆黑瓦,竹絲台門,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鹹亨酒店穿插其間。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讓人想起魯迅作品中的一些場景。精心保護和恢複後的魯迅故裏已成為立體解讀中國近代大文豪魯迅的場所,成為浙江紹興的“鎮城之寶”。
我翻過資料,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1919年4月以鹹亨酒店為原型寫成的。鹹亨酒店在清朝光緒年間,是紹興一家很普通的不被關注的小酒店。自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問世以後,鹹亨酒店也隨之聞名於世。現在的鹹亨酒店是1981年為紀念魯迅先生一百周年誕辰而重新修建的。雖然酒店論麵積、氣派都比不上那些建築華麗、燈紅酒綠的酒樓飯莊,但它所特有的古樸雅致卻是其他建築所不及的。
我和先生拉西在魯迅路中段大致參觀了魯迅故居,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其他時間主要用來觀賞鹹亨酒店,在此拍照留念並用餐。
鹹亨酒店坐北朝南,三間瓦房,顧客盈門,中間門楣上方懸掛著一塊白底黑字長匾,上麵書寫的是“鹹亨酒店”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廊簷下掛著四隻大紅燈籠。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台,裏麵貨架上擺放的全是酒,有壇裝的、也有花雕瓷裝的、瓶裝的。什麼加飯、香雪、元紅等白酒、紅酒、黃酒應有盡有。還未進店便聞到一股誘人的酒香,真可謂開壇十裏香了。酒店裏麵擺放著許多四方形的木桌和木製的條凳,牆壁上掛著若幹副引人注目的對聯。店門左側有個紫銅雕塑,身穿灰色長衫、站著喝酒的男人,吸引了許多觀光者。那是孔乙己,左臂倚靠在櫃台上,右手指捏著一粒茴香豆,瘦長的體形,青白的臉上夾著一些傷痕,嘴唇上留著亂蓬蓬的花白胡子。這個活靈活現的雕塑孔乙己,是封建社會科舉製度的受害者,他滿口之乎者也,卻不會生存,活的麻木不仁,他穿長衫強調自己是知識分子,愛喝酒又付不起錢。坐著喝酒是要點菜多花錢的,孔乙己窮,隻能喝杯簡單的酒吃碟茴香豆過過癮了事,但能很客氣的賒賬也還守信譽的還賬。魯迅的小說尖銳地揭露了製造孔乙己這個畸形人物的封建社會。而今,任何一名普通人都能麵對孔乙己坐著點菜喝酒,我點了紹興黃酒和烏幹菜。烏幹菜被稱為紹興的“八大貢品”之一,其製作與烹飪技藝極為講究,選料十分精良,而作為傳統紹式名菜幹菜燜肉,更是被譽為紹興“第一菜”,先後載入《中國菜譜》、《中國烹飪百科全書》浙江條目、《中國菜譜浙江卷》等書籍,我因為不食豬肉,點的是幹菜燜牛肉,可能稍遜色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