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和孔乙己在一起(2 / 2)

紹興烏幹菜製作與烹飪技藝是紹興先民古老的生活習俗與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相結合的產物。其色褐裏透紅,香味濃鬱,經久耐藏,蒸煮後油光烏黑,別具風味,是紹興有名的地方特產,也是“紹興三烏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聞黴臭,食而香醇,讓人欲罷不能;我又點了最為著名的,在傳統製作技藝上崧廈黴千張和謝塘五香豆腐幹,盡興地品嚐,同時回味著魯迅筆下的食品,看著門口孔乙己的塑像與拉西頻頻碰杯,想象著與孔乙己一起喝酒的情景,如果時光回放,我和拉西一定搶著為孔乙己付賬,請他共進美餐,共同享受紹興的美食。

離開紹興,我和拉西又繼續向杭州進發。那是我們結婚時旅遊的美景,還未進入城區,路邊油菜花叢中掩映的歐式小樓就已奪人眼球,我們還在那裏感歎時,大巴就已駛入杭州城內了。首先看到的便是一排排極富現代感的新型建築,是與紹興不同的風格。如果說紹興的建築格局是隻用濃淡不一的墨色渲染的中國畫的話,那麼杭州的建築就好比用畫筆細細勾勒並施以濃墨重彩的工筆畫(當然工筆畫也是國畫之一)。隨著大巴逐漸駛入西湖景區,建築風格又變得清新秀麗了,飛簷碧瓦的仿古建築不同於紹興的民居風格,而更像是古時大戶人家精巧雅致的別院。西湖岸邊的“樓外樓”賓館更是這種風格的集中體現,錯落有致的亭台樓閣與遠處的青山、近處碧水交相輝映,給人如夢如幻的感覺。

我和拉西結婚時乘船在西湖上遊賞,在“樓外樓”吃過魚,這次故地重遊,大概是剛下過雨的關係,湖麵上籠罩著簿簿得煙霧,聽導遊說,晴湖不如雨湖,在雨中雖然不能將西湖的美景全部看清,卻添了一份朦朧感。遠處的蘇堤就像一條長長的玉帶,而兩岸的垂柳就像鑲嵌其中的一塊翡翠。蘇堤為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治理西湖時所造,雖然是作為一項水利工程流傳下來,卻有相當程度的建築美感,凝聚了古代工匠們的智慧與辛勞,即使今天看來在建造結構方麵也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這次的紹興、杭州之旅,給我留下了許多難忘的記憶,其中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魯迅故居和鹹亨酒店。究其原因,是出於對魯迅先生的敬仰。有一點很震撼,那就是這兩座城市間,建築物周圍的綠化設施做得特別好,感覺有種化不開的濃翠,人文景觀或景區及周邊種植了大量的綠色植物,尤其是蘭亭和西湖的垂柳、蘭亭的翠竹形成的景色深深印在我生命之中,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