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兒子念小學至初中,無數次地去開家長會,每次接到通知,都很慎重地準時到達,坐在兒子的座位上,身下是又硬又矮的椅子,麵前是低低的課桌。
左右環顧,座無虛席。家長們坐得筆直,目光聚焦於講台,那精神遠比聽單位領導作報告要嚴肅認真得多。老師往往千篇一律地宣布教育目標、本學期各位孩子德智體成績狀況,然後各科老師輪番亮相,各自強調本科目的重要性。接著家長發言,無非是家長如何配合老師教育孩子等等,當然也還有向班主任獻媚的,極盡誇讚之能事,這當然是為了孩子。
開過許多家長會,印象最深的要算去年。四百餘名同年級學生家長座談,一個小會議室裏黑壓壓擠滿了家長。當校方領導老師發言完畢,輪到家長發言時,一位英文老師的不稱職,被眾多家長毫不留情地點了名,家長們甚至詳細地舉出此英文老師常常發音出錯,黑板上英文詞句字母顛倒位置,不批改學生的作業等,強烈請求撤換老師。
像這樣尖銳地批評老師,使家長的意誌和願望得到充分確切表達的家長會實屬罕見。在白浪滔天般的家長會後,那位英文老師依然固守“陣地”,我們的孩子依然在聽她灌輸錯誤的東西。可能校長認為,學英語不過是應景的事情,出了校門,英語哪裏用得上?再說學校不是真空地帶,半路出身的英文教師占著編製,校長也不敢拿她怎樣,靠著家長們的呼籲又如何解決問題?
因此,每次家長會的效果也隻是記住了孩子的名次,其餘一概不知。家長會結束時,總是成績好的家長們圍繞住老師問長問短,而真正需要詢問的我等大多數,卻灰溜溜擁出教室,心裏隻盤算著回家後如何狠狠教訓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