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麥加朝覲的女人(1 / 3)

朝覲被定為主命,是由《古蘭經》聖訓和穆斯林學者公議確定的。

兩個女人的心願

2002年開齋節後,節日的氣息仿佛還駐留在空氣裏,一年一度的朝覲季節又悄悄來臨了。這天,即將朝覲的人興高采烈彼此道賀,此番情景把寡居在家的玉鳳攪亂了,她神情失落的站在一旁觀看,朝覲的行列中又增添了不少熟麵孔,她心裏問道:為什麼總做旁觀者?

這一年,玉鳳生活的村子,大片土地逐漸被城市吞噬,夢魘一般,幾十年看慣了一望無際綠油油的菜地,眼前正被一幢幢高樓代替,鄉親們都被安置到新建的小區樓房裏像城市人一樣圈禁起來。真沒想到發展變化這麼快!玉鳳不止一次感慨著。土地剛被占時,她和鄉親們都很擔心,沒了田地,靠什麼生活?沒想到,開發區一年一個樣,幾年間便繁華起來。利用這裏旺盛的人氣,村裏精明的人把家裏多餘的房子出租出賣,然後做起了小生意。前幾年,玉鳳把兒子開的餐廳裝修一新,家常菜招引得八方客人絡繹不絕。自此,日子越過越紅火,玉鳳覺得一輩子的甜蜜幸福都擠到這一刻了。

不過,許多莊稼人不這麼想問題,忽然沒地方耕播撒種了,揣著政府給的征地補貼款,茫然的不知所措。生意不會做,投資沒方向,找不到出路的人閑的心慌,不少青壯年參與賭博打發日子,很快賭光了家底,輸急眼的人去偷去搶進了監獄。一霎間,雞飛狗跳,夫妻反目,鬧得村裏人心惶惶。

玉鳳居住的村子本是回民村,此時,德高望重的回族長輩站出來說,如此下去很危險,沒有宗教信仰的約束,人若脫韁的野馬,易慵懶變壞,做違法的事。他們主張堅定遵循伊斯蘭教規約束言行。之後,長輩們陸續赴麥加朝覲。天高路遠,辛苦異常,玉鳳記得有三兩個朝覲者歸真在麥加,永遠回不來了。歸來的朝覲者穿起戒衣,出入清真寺或鄉親們的婚喪嫁娶場合,宣揚教規知識,受到擁戴,朝覲之風漸起。玉鳳懂得,與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共同完成真主為人類規定的朝覲儀式,是幸福的榮光的,吉祥後世的,她迫切地想去麥加朝覲。

閑時,玉鳳不由得追憶自己的一生,十六歲出嫁,苦日子裏跌跌絆絆養大三個兒子。男人呢?想起自己的男人,她不禁眉頭緊鎖,哀怨直衝腦門。當初,男人是村裏的會計,風流倜儻,本該到文藝團隊當演員的他,卻投錯胎當了農民。男人癡迷吹拉彈唱且無師自通,娶了美麗憨厚的玉鳳反覺得精神苦悶,該播種時他睡覺,該收獲時他抱著胡琴自拉自娛。男人討厭莊稼活更嫌玉鳳笨拙,玉鳳融不進男人拉琴唱歌裏,男人的心就不在她身上。他把村裏趣味相投的男女湊到一處,自創自編自演玩癡狂。這下苦壞了玉鳳,家裏是兒子外麵是農活兒,雞叫起床做飯,天黑一身泥土從地裏回家,當過男人再當女人,操持完莊稼操持生活,起五更睡半夜,粗活細活獨自扛著。她忙的蓬頭垢麵,手粗糙的像銼刀一樣。這時,男人在外麵風光的玩著,如果喜歡花紅柳綠的日子快活一陣也罷了,可男人的心飛出了家外,不順心時常拿她出氣,張口爆粗抬手掄拳,玉鳳身上臉上經常瘀著青傷紫疤。活在丈夫的暴力下,她為了幼小的兒子戰戰兢兢撐日子,心裏壓的苦多了,人越發木訥懦弱。某個深夜,男人喝多了酒騎輛摩托往回趕,與一輛停靠的汽車追尾翻入深溝,他從這個世界消失了。

男人走的時候,兒子長大了,大的二十歲,小的十四歲,該怎麼給他們成家立業?玉鳳正愁著,她家的菜地被政府一畝畝征用,錢從天降!失去土地的兒子們拿著政府補的錢開餐館、學手藝,再一個個結婚獨立!盼著兒子成家獨立,玉鳳沒承想,她被孤零零的扔在原地。每天,孤寂冷清從空屋子蔓延滲透到她的心底。她不明白,心裏為什麼總泛著酸酸的苦痛呢?她解釋不了更擺脫不了,就那麼呆愣愣地坐在太陽底下打發時光。這時,受人指引,不經意走進清真寺,與眾多女人一起傾聽阿訇講古勒阿尼《古蘭經》。

似微風掠過安靜的湖麵,處處吹起了漣漪,優美威嚴的經文颶風一般席卷著玉鳳的心。自從走進清真寺聽經,阿訇用阿文念一段,再用漢語翻譯一遍,把其中的內容聲情並茂的講給大家聽。玉鳳便對古蘭經高尚的人生哲理與觀念著了迷,她忽然找到了活著的方向與快樂,靈魂仿佛有了安頓。就那麼身不由己地往寺裏跑,經文越聽越多,伊瑪尼(信仰)也越來越堅定。五次不脫的乃麻孜(禮拜)即是這時開始的,逢主麻去寺裏做禮拜,她忙的忘記了時間忘記了憂愁,一再感念真主,允許女人來清真寺聽阿訇講經,以前是男人的專利啊!很快,她從一個無信仰的女人變成了虔誠的穆斯林,內心除了真主外,別的什麼也裝不下了。

這年,玉鳳報名去朝覲,要求的人太多了,她被告知等兩年,待送走新一批去麥加的親友後,她趕到姐姐家,不識字的玉鳳沒出過遠門,希望姐姐玉梅與她共赴麥加。

玉梅是她的大姐,住在城中央。小區回族稀稀拉拉分散著,宗教氣息不濃。玉梅憂慮孩子們心思用在賺錢滿足過享樂日子上,希望孩子們加強宗教信仰。某次,前樓一個戴白帽兒的女人敲門道聲色倆目端來兩個油香,女人是給歸真的父母過乜貼,玉梅趕緊記下對方門牌。過段日子,她也給母親過乜貼,換過水抹鍋撈油香,請清真寺的阿訇來念討白。這時刻,她總會指使兒子或者女兒去樓前樓後的幾家回族家散油香,引導他們增強信念,熟悉習俗。她反複囑托子女:要懂得回族的規矩習俗,記得自己與漢族的差別。

玉梅文化程度不高,該遵循的該懂得的教規她都記在心上,寫在本上。空閑時候翻閱古蘭經一段段的學習,她最焦慮的事情是,每天五次乃瑪孜未堅持,去麥加朝覲遙遠無期,眼下丈夫病重需要照顧,她顧不得自己的追求。正苦惱著,玉鳳來了,商議同去麥加朝覲,玉梅囁嚅著吐露困難。

玉鳳睜大了鳳眼:“一輩子家務事哪有完?姐呀,扔下吧!古蘭經規定每一位有經濟有體力的穆斯林負有朝拜麥加的義務,一生至少前往麥加朝覲一次,你既然信仰伊斯蘭教,就該去!身體不支的時候,就遲啦!”

玉梅猶豫:“家裏的雜事能扔下,拜功不夠怎麼辦?”

玉鳳道:“去麥加朝覲尚需等兩年,抓緊時間補拜功。”

玉鳳走後,玉梅的心激烈的起伏著,她決定放下家務事上寺裏學習教門上的事,把古蘭經學透徹了就去朝覲。

這年,玉梅年過花甲,似乎過了學習年齡,她相信笨鳥先飛的道理,把一段段的經文用毛筆抄到報紙上反複誦念,增強記憶加深理解,堅持去清真寺聽阿訇講古勒阿尼,並看書做筆記。功夫不負有心人,玉梅的經文進步極快!獲得清真寺阿訇和眾多穆民的認可,此時,她決定與玉鳳共赴麥加完成朝覲。

玉梅的兒女懂得母親,她認準的事必定堅持到底,經過家庭討論決議,支持六十五歲的玉梅朝覲。

是日,玉梅的心更加向往麥加,她靜心禮拜,遵循阿訇的教導,暫時放棄塵世間的物質享受,專心崇拜真主,感念真主,反省過去,祈求真主佑助引導,饒恕自己以往的所有罪過。

三項主命功課

2004年9月,玉梅玉鳳的朝覲指標批下來了,夢想終於成真,兩位六旬女人歡欣鼓舞的像個孩子。臨行,玉梅的五個兒女各出資六千元讚助母親朝覲,玉鳳取出多年積攢的錢,朝覲總費用四萬餘,包括辦理護照、國內外交通、食宿。

走的場麵令她們終生難忘,寺上的阿訇以及眾多穆民親友將大紅綢緞圍在兩個女人的脖子上,專門為他們舉辦了熱烈的歡送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