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我有一束溫暖的光!(3 / 3)

寫作,更帶給我人生的神奇。因為《走天涯》中所寫的休斯敦華人故事,休斯敦市長特別頒發我“榮譽市民”和“文化親善大使”證書。也是在1998年,中國作家協會外聯部開始關注海外華文作家,領館推薦我前往福建泉州參加首屆海外作家筆會,可惜因為小兒不滿兩歲,未能成行。但他們後來出版的《美國華文作家作品百人集》一書,選入了我的《休斯敦的中國女人》。

2000年,我首次參加海外最大華文報紙《世界日報》暨洛杉磯作協聯合舉辦的全球征文大賽,初賽決賽均一路領先,最後獲得第二名。因為第一名從缺,所以各界的文友們都恭喜我奪得了頭獎。我把這篇獲獎作品《他鄉望月》寄給了林非老師,他為我寫了一句話:“這篇文字,是你八年海外生活的思考結晶。”

最難忘的是2003年,林非老師以恢宏之氣主編《二十世紀名家經典海外遊記》。書中首選的第一位是康有為,“五四”時期的作家還有梁啟超、林語堂、郭沫若、茅盾、鬱達夫、徐誌摩、朱自清、冰心、梁實秋等,當代的作家有季羨林、陳荒煤、楊朔、秦牧、汪曾祺、宗璞、王蒙、鄧友梅、餘光中、董橋,另外還有馮驥才、陳忠實、餘秋雨、張抗抗、趙麗宏、舒婷、鐵凝、韓小惠等。我想他是為了鼓勵我,在書的尾篇收入了我的《雪鳥飛翔的地方》。後來我們見麵,他送給我樣書,打趣地說:“這本書可是從康有為到陳瑞琳啊!”

2003年,也是我散文創作的又一個豐收年。自《走天涯》出版後,我希望自己走出北美山川的近距離的描述,而能夠在更廣闊的地理背景下探索中西文化的深層感受。於是,我的足跡從加拿大到墨西哥,從西歐到北歐,精神的開闊帶來了文字的改變。記得那篇《英倫秋行》還是手寫的,首發在中國文聯白舒榮老師當時主編的《世界華文文學》上,並由此正式進入了海外華文學的研究視野。

油墨紙香的《“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經緯線上》剛剛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我就急不可待地呈送給林非老師。每次回北京,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驅車到靜淑苑,快速登上五樓敲門,然後是笑語聲聲。肖鳳老師曾給我做她最拿手的紅燒肉,滿滿的一盤,燒得油亮,真是好吃極了。他們說唯一的寶貝兒子之所以長得那麼高,就是來自這兩個法寶,一是紅燒肉,二是睡足覺。飯桌上,林非老師還送給我他的新作,一部《讀書心態錄》理性深邃,一部《火似的激情》馳騁飛揚。看著他滿頭歲月的華發,研究和創作的熱情依如年輕人的奔放,一束溫暖的光照進我心裏,感覺血液裏融進了一股永不衰竭的力量。

回到美國,我收到了林非老師創作的一篇親情美文《離別》,是送他們的兒子去美國讀書。文章的最後一段寫肖鳳回家,摸著兒子睡過的空床,我的眼淚也嘩嘩地流下來。後來看到好多評論,比較《送別》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兩種背影,兩個時代,卻是有異曲同工之妙。不久,他們夫婦就攜手來美國看兒子,順途也來看我。我怎麼也沒想到,肖鳳老師進門,立刻拿出一樣東西,是她自帶的圍裙,說要給我燒飯,簡直就像一個慈愛的母親。她烹調的一道絕活是煮排骨湯,其奧妙是多放料酒,湯和肉都香極了。

就在那年春節,我給林非老師寫信:“在海外,從事華文文學評論的人少而又少,我應該擔當起這個使命。”林非老師回我:“天降大任,你的心其實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學術,為自己的目標努力吧!”那些日子,我竟如孤雁,有些含辛茹苦,在北美,也很少有人像我這樣,不為職稱,毫無報酬,破天荒地發掘和評論著一個個默默寫作的人,為我的同代作家寫碑立傳。

2005年的9月,由我和西雅圖作家融融共同主編的《一代飛鴻─北美中國大陸新移民作家小說精選與點評》一書在美國輕舟出版社隆重出版。這一年的10月,紐約的天空到處飄灑著駕風而舞的繽紛彩葉,來自加拿大、美國及中國的各路作家和學者紛紛飛向紐約,共同慶祝第一本北美新移民作家的作品文集《一代飛鴻》的問世。讓我尤其動容的是來自台灣的一代文學前輩如王鼎鈞、董鼎山、鄭愁予、趙淑俠、趙淑敏、張鳳、叢甦等都慨然前來,與我們共襄盛舉。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會長馬克任先生特別在發言中指出北美華文創作的五個重要年代,第五個重要的裏程碑就是《一代飛鴻》為標誌的大陸新移民作家的崛起和成熟。我更深感動的是老先生並指出:“在他們身上,寄托著北美華文文學的希望和未來。”

就在同一年,我應邀去哈佛大學參加兩岸作家的對談。到了年底,國內的《文藝報》評選我“理論創新獎”,頒獎就在12月的人民大會堂。2006年,成都時代出版社隆重推出“北美經典五重奏”,我的《橫看成嶺側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學散論》列在其中。春種秋收,生命的耕耘有了金色的景象。我把這一切告訴林非先生,他是那樣的喜悅和安慰!

歸去來兮,每年的回國成了我生命的一種必須的方式。而每次回到北京,叩見林非老師,也成為我歸途的一個重要典禮。雖然我最終未能成為他的入室弟子,但在他心裏,我好像早就是他的學生,他為我付出的心血和期望甚至比別人更多。最難忘的一天,是林非先生在京的弟子為他慶祝生日,大家邀我同樂,看大家捧上一大盆美得讓人心顫的蘭花獻給林非老師,我亦溫暖到幸福。

2009年,新書《家住墨西哥灣》剛剛出版,就榮獲了全球“中山杯”華僑文學獎的散文類優秀獎。走下頒獎台,我就一路飛奔到郵局,將新書寄往北京。因為我可以想象,林非先生肯定會把這部《家住墨西哥灣》擺放在他的案頭,然後微笑著說:“瑞琳的散文真是越寫越好了!”

近三十年過去,我沒有為林非老師寫過一篇文章。身為晚輩,評論恩師的作品,我一直沒有這個勇氣。我隻是把深深的感激埋在心裏,化作動力,一路奮力前行。我期望著將來有一天,真的無愧恩師,然後對自己說:“我努力過了!”

生命如畫,但需要一束光照耀。那光是明亮的,也是溫暖的,不僅能穿透油彩裏的風景,而且能穿透曆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