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少農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鬥誌,積極投身於運動中,並在《貴州公報》、《鐸報》、《少年貴州報》上撰文報道北京學生運動的新和全國各地的聲援消息。他參加了在中山西路夢草公園(今貴陽市恒峰步行街一帶)光複樓召開的國民大會,聆聽了各界代表揭帝國主義侵略和北洋軍閥政府出賣山東權益的賣國罪行,心中產生無窮悲戚,並由此激發了他強烈的愛國心。
會後,他加入學生遊行隊伍(約3000人),一起高喊愛國口號,高唱《愛國歌》,上街遊行。
冷少農以極其興奮激動的心情投身到這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中,他與法政專門學校的學生代表“集各校學生代表在夢草公學聯大會。會上,全體問學舉手宣誓:“從今後,我願為鬧犧牲性命及種種權利!”他與“學聯貴州支會”的成員一起,為實現“爭還青島,誅鋤賣國賊,排斥日貨,提倡國貨”的大會宗旨,組織學生遊行示威。對大會提出的“努力同心,直前勇進;眾撐易舉,獨立難支”的道理更加明白,他的心智更加成熟。他在一篇文章中寫“北洋軍閥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行徑,我堅信決沒有好結果。我是法律係學生,要用民主法製與封建獨裁作鬥爭,軍閥殘暴必敗,革命事業必成。”他與進步同學胡秉鐸、劉健群、李俠公、梅重光等組織、串聯貴陽的講武學校、達德學校的學生舉行遊行示威,宣傳進步思想,抵製日貨,並帶頭與阻礙學生遊行的警察廳說理,質問廳長李知白:“為什麼'隻能開會,不準遊行'?”迫使警察廳放棄阻礙行動,使學生的聲援活動順利進行。當時,各學校的校旗及橫標上都寫著“抗議巴黎和會!”“取消二十一條!”“嚴懲曹、陸、章”“還我山東!還我青島!”“抵製日貨,使用,貨!”的字樣。學生的聲援行動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有一理發店貼出歇業告示:“國事如此,無心整容,小店歇業,謝絕光臨。”閉店歇業後積極投身於遊行隊伍中,並向“學聯貴州支會”捐款捐物,以示支援學生的愛國行動。遊行隊伍所到之處,市民群眾傾家而出,或夾道觀看,或參加遊行隊伍。在貴陽各個交叉路口或殿宇醒目之處,“學聯貴州支會”都貼出告示:“照得抵製日貨,巨姓無不踴躍。中華兒女有誌,倭奴早日魂落。有某奸看牟利,依然偷賣如昨。天網疏而不,仇貨已被查獲。茲定明日點火,以昭懲戒罪惡。”市民們看到告示,第二天紛紛湧向南明河畔,主動為學生焚燒日貨,維持秩序。當看到一箱箱各種日貨在熊熊烈火中化為灰燼,無不拍手稱快。
“五四”運動後,冷少農又訂閱了各種進步書刊,如饑似渴地研讀,汲取救國救民的真理。他還讀到不少馬克思、列寧的文章,找到了革命的真理和救救民的道路,於是將自己的名字“肇隆”改為“少農”,表示要摒棄個人升官發財的陳舊思想,要為勞苦大眾的翻身解放事業貢獻自己的一生。
1923年,冷少農懷著學以致用、救同濟民的美好願望從法政專門學校畢業,先後任職於貴陽《民意日報》(任編輯)和省籌餉局。在擔任貴州省紫雲縣、開陽“印花稅督催員期間,他深刻體驗到軍閥旳殘暴統治和橫征暴斂給人民帶來的疾苦,深為學了法律卻不能為民眾申冤雪恥、不能保護勞動人民而內疚。冷少農陷入了失望和痛苦中,他帶著救國濟民願望破滅的創痛,更帶右砸碎舊世界的決心,決然棄職返鄉,尋機參加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