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赴廣東,投筆從戎,獻身革命。
1924年春,冷少農毅然拋棄難得的"飯碗"回到家中,正逢家鄉大旱,反動政府、土豪劣紳乘機提高糧價,盤剝人民。他心情十分沉重,認為人民的困苦沒有改變,民脂民膏還是被盡力搜刮。是投身革命,還是留在家鄉謀生?他心裏產生了激烈的鬥爭。雖抱有憂國憂民之心,現實環境卻使他不能實現報國之誌,於是暗下決心,尋找機會外出尋求救,救民的道路。在家閑暇的時候,少農除幫助家裏做些雜活外,偶爾也與肖鋒等同學遊覽甕安風景,了解甕邑風土人情,在號稱中國十大水簾洞瀑布之一的穿洞河瀑布,曾留下他與肖鋒著名的聯語:"甕邑美景是飛練,水簾洞底稀世觀";"橋側白練真文秀,山腰大泉一更少。"更多時間主要用來研讀他從貴陽買回的有關馬列主義書籍,努力領會其深刻含義。當看到土豪劣紳橫行鄉裏,欺壓窮苦百姓的種種罪行,特別是得知與他一起長大的夥伴長生被地主活活盤剝致死,更激發了他對反動統治的憎恨,暗自下定決心薑沿著馬列主義所指引的方向,尋找中II革命的道路。經過深思熟慮,便下定決心:投筆從戎,以身許國。於是決定出閉塞的山村,南下廣東去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
1924年6月,他稟明母親和妻子:貴州之事,對上則強製奴役,對下則盡力剝削,無非驅人於死,故不得不出而遠遊。臨行前,冷少農以十分沉、直的心情一氣揮毫寫下一幅行草——"我們要想法叫躍這些吃虧的人,一起來打倒這些土豪劣紳",並將這幅字貼在牆壁上以小決心。
1925年7月,冷少農懷著拯救苦難中國的偉大抱負,吿別父母妻兒,離開家鄉,隻身赴廣州投身革命。他在途經貴陽時給母親的信中道:"就中國各省比較,隻有廣東一切設施頗合理想,兒之遠遊,隻有廣東一處,......兒此去目的,完全盡忠革命,為國家為人民盡應盡之能力。"
廣東珠江,嶺南水鄉,在黎明的靜寂和晨霧的迷離中,一切得明淨而柔和遠處江而上,江水湍急奔騰,一隻木船穿波逐浪,越過險灘暗礁,順流而下。
冷少農身穿藍布長衫,頭鉞禮帽,鼻梁上架著眼鏡,肩挎行李,手握雨傘,神采奕奕地佇立船頭,瀏覽兩岸的旖旎風光。轉眼到了黃埔軍校駐地長洲島。校內肯山疊翠,鬆柏傲然,百花爭豔。悠揚的軍號聲不時穿越長空,衝破黎明的寂靜。環島的練兵場上口號聲、哨聲、刺殺聲、步伐聲響成一片,雄壯嘹亮,雜而不亂,莊嚴威武。冷少農被這一情所感染,興致勃勃,便不自覺地加快了腳步。
到達軍校門前,一塊白底黑字的"陸軍軍官學校"校牌展現在冷少農眼前。兩旁牆上的對聯更引人注目:"升官發財行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聯:革命者來。"
冷少農對著聯語細細地琢磨和品味起來。
冷少農謁見了時任黃埔軍校總教官的何應欽。經過攀談,了解到冷少農的來意,何應欽便將他安排在黃埔軍校工作。
何應欽派鄭坤帶冷少農到黃埔軍校政治部上仟辦公室報到。當時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就是中共中央兩廣區委員會委員長、常委兼部長周恩來。
冷少農到達廣州後,很快結識了不少仁人誌士,特別是貴州老鄉王若飛、周逸群、李俠公等,在他們的影響下,冷少農加入了青年軍人聯合會,閱讀了不少進步書刊,如《中國軍人》、《青年軍人》、《兵友必讀》、《三口刊》等,思想進步很快。在這裏,冷少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夢寐以求的願望。
當時,陳炯明正在糾集殘部重占東江,南麵的鄧本殷部也在蠢蠢欲動,企圖配合陳炯明部進攻廣州,其目的是推翻國民政府。黃埔軍校的學生議論紛紛,均義憤填膺,冷少農更是受到感染,決心努力工作,早日推翻軍閥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