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勞》)
(3)我低聲說:我跟你說了你可別告訴別人啊——昨天晚上,我從記工屋裏出來,路過打穀場邊那個麥秸垛時,聽到垛後有人哼唧。
(《蛙》)
上例中的“啊噢”、“嘩啦”、“哼唧”都是將不同的擬聲詞交叉糅合在一起使用,不僅沒有造成聲音的嘈雜,反而增強了聲音的可感性和真實性。
四、三音節擬聲詞
三音節擬聲詞是由三個音節組成,根據三音節擬聲詞的語音特點,三音節擬聲詞可分為AAA式、AAB式、ABB式。
1、 AAA式三音節擬聲詞
AAA式三音節擬聲詞指的是由三個相同的音節組成的擬聲詞,這種形式和單音節擬聲詞、疊音式雙音節擬聲詞在語義上並沒有很大的差別,它的出現多是根據語境表達的需要以及使用者的語言習慣而定,如:
(1)輕輕地拍門:啪啪啪。用力地打門:嘭嘭嘭!狠命地砸門:咣咣咣!
(《師傅越來越幽默》)
(2)餘一尺這時還聽到了狗市上群狗的汪汪汪,牛街上牛犢的哞哞哞,羊巷裏羊羔的咩咩咩,馬胡同裏兒馬的噅噅噅,以及遠遠近近的公雞鳴聲:哽……哽……哽……
(《酒國》)
(3)砰砰砰,砰砰砰,有東西在碰門。屋裏的人一時都變得木呆呆的,看著顫抖的門板。
(《食草家族》)
例(1)中“啪啪啪”、“嘭嘭嘭”、“ 咣咣咣”這幾個詞用在這裏十分貼切形象,逼真地反映出敲門聲音大小的不同。例(2)中“汪汪汪”、“哞哞哞”、“咩咩咩”、“噅噅噅”、“哽哽哽”是不同的動物發出的不同聲音,惟妙惟肖。例(3)是用“砰砰砰”來形容敲門的聲音。
2、AAB式三音節擬聲詞
AAB式三音節擬聲詞指的是前兩個音節相同的三音節擬聲詞,這類擬聲詞出現得相對較少,如:
(1)幾隻大蝙蝠,撞得梁頭啪啪響,也許不是蝙蝠是燕子,對,是燕子。
(《檀香刑》)
(2)太陽冒紅時,院內那幾棵老槐樹上,烏鴉呱呱叫。
(《檀香刑》)
(3)湖水綠得像翡翠,水麵上露出了荷葉尖尖的角。成雙逐對的青蛙呱呱叫著。真是滿湖春色,一片蛙鳴。
(《白狗秋千架》)
上例中的“啪啪”、“呱呱”是做後麵“響”、“叫”的定語,使聲音的表達更加具體可感,靈動活潑。
3、ABB式三音節擬聲詞
ABB式三音節擬聲詞指的是後兩個音節相同的三音節擬聲詞,即單音之後加疊音,表示前一種聲音是短促的,後一種聲音是連續的。這類擬聲詞出現的頻率較高,如:
(1)我突然感到這正房變得如此憋窄,一動彈腿便聽到嘩啷啷的響聲。
(《生死疲勞》)
(2)他扔下車子,弓著腰,踉蹌了一下,狗趴在橋上。“叭勾叭勾叭勾……”,一連串的響,像放爆竹一樣。司馬庫身體緊貼著橋麵,哧溜溜往前爬,好像一條大蜥蜴。
(《豐乳肥臀》)
(3)秋千蕩起來了。越蕩越高,越蕩越快,越蕩越陡峭,越蕩越有力氣,越蕩動靜越大,嘎啦啦,嘎啦啦,嘎啦啦……繃緊的繩索呼呼地帶著風,橫杆上的鐵環發出嚇人的響聲。
(《檀香刑》)
例(1)中是民兵和村幹部等正在“我”家院子裏審問白氏關於缸裏財物的問題,見到此狀,“我”內心非常焦躁憤怒,便走進房間大施拳腳,此刻,屋裏的壇壇罐罐都成了碎片,桌椅板凳四腳朝天或是側歪在地,因此,發出的聲音便是“嘩啷啷”的。例(2)“哧溜溜”是用來形容司馬庫為了躲避藍色火苗的追逐,緊貼橋麵緩慢前行的情形。例(3)用“嘠啦啦”來形容蕩秋千時繃緊的繩索呼呼地帶著風,橫杆上的鐵環發出的嚇人的響聲。
五、四音節擬聲詞
四音節擬聲詞是由四個音節組成的,根據四音節擬聲詞的語音特點,可將它分為三類,分別是AABB式、ABAB式、A裏AB式。
1、AABB式
前後兩個擬聲詞重疊後來摹仿連續不斷的一串聲音,如:
(1)臨近煤礦時,黑色的路麵坑坑窪窪,疾馳的卡車不得不把速度放慢。車底的彈簧板嘎嘎吱吱地怪叫著;頭不斷地碰到駕駛樓的頂棚。
(《酒國》)
(2)大哥一邊說著,一邊不停地倒動著腿,高粱稈紮成的籬笆在他腳下咯咯吱吱地響著,“我窩囊啊……”大哥突然蹲下,用兩個拳頭捶著頭,嗚嗚地哭起來。
(《天堂蒜薹之歌》)
(3)他褪幹淨柳枝上的葉子,對著幾棵玉米“劈劈啪啪”劈起來,扔在地上的幾根柳條被幾個孩子一搶而光,於是,幾條“馬鞭”,幾柄“馬刀”,便橫劈豎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