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人生抉擇(2 / 3)

然而每當想起公司的發展前景,又覺得大伯的離開無不是一大遺憾。起碼少了一根頂梁柱,一根主心骨。他也知道大伯並沒有走遠,梨花灣清真大寺原來的老阿訇,已被縣城清真大寺請去主持教務了,大伯已成為了家鄉寺上的開學阿訇。往後,自己或公司有什麼需要商量的事情,盡管可以去找他。他也相信,大伯定會一如既往地關心和支持他們的事業。

但他的心裏,總有一種難以言說的空落和惶惑。是啊,大伯畢竟已從公司的主力陣容中撤出。也許正是這種感覺,讓他意識到了大伯或許就有的另一層意思:那就是,他畢竟有老的一天,現在的欣然離去,無不是有意給他們這撥兒年輕人的肩上壓擔子,無不是想讓他們盡快地成長和成熟起來。當然也說明了他對他們的信任與放心,而他自己卻甘願做他們的顧問和後盾。

海文本就想報考省農學院的函授大學本科班,而他的嶽父——老隊長杜石樸為救麥爾燕歸真的事,與李心秀接替了韓維民職位後韓維民反被擢升到縣上工作的確實消息,從幾種完全不同的意義上愈發堅定了他的誌向。僅回鄉幾年的實踐,他已深切地體會到,無論對人生世事的感受與認識程度,還是學識水平、生存本事與創業能力,自己都欠缺得太多,差得碼子太大。

誠如馬華兄長此次臨分手時候所說的那樣,我們都很年輕,知識和閱曆還遠遠不夠,要千方百計地使自己從各個方麵盡快成熟起來。不然,就很難經得起光陰的挑戰與考驗。對於物質條件的重要性,認識一定要清醒和到位,沒有它的保障,就不可能有正常、健康和體麵的生活,很多美好的指望都會變為泡影,因而要千方百計地深入了解、認真分析和苦心經營它。

但也不能隻沉湎於此,有句阿拉伯諺語話說得極好,“富貴莫過於知識,貧窮莫過於愚昧。”無數的事例也一再告訴我們,科學文化知識,不僅決定著人們的思維方式、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也決定著人們的整體素質和創新實踐。不論一個具體人,還是一個人類群體,如果不紮紮實實地從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麵來掌握自己的命運,就很難走到競爭隊伍的最前邊,也很難有什麼真正的自尊。

而自學,尤其是沒有多少條件的自學,一旦把握得不好,很可能就是自作多情式的浪費生命。是的,就連城裏的一些高級知識分子家庭,都還不時地聘請老師,給自己的高中生孩子輔導功課,何況自己這般的基礎知識、學習條件和生存環境?無論就時間的寶貴性而言,還是從自己整個生命的意義來講,都要盡量避免白消耗和瞎折騰。想到這裏,他又怎能不由衷地感激鄭世文,如果不是這位學友及時提供信息與資料,自己又會錯失這次機遇。

應該說,是鄭世文激發了他的信心和勇氣。在一般人的眼裏,所謂農學,大不了就是與吃飯穿衣等等有關的七七八八的事情。而對方竟然從農學的概念和內涵以及曆史演變,尤其是現代科學、經濟乃至信息與農學千絲萬縷的聯係著手,談得那麼準確、深刻而又富有新意。尤其那種全麵性、係統性和啟示性,是任何一個沒進過大學之門的年輕人,都不可能那般了然於心的。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來,受不受高等教育該是多麼不一樣。何況,世文才學了一部分時間,如果四年學下來,又將會怎樣充實與從容啊。反過來說,這幾年中,如果自己沒有太大的長進,那麼本來還在一條起跑線上的他倆,就會拉開相當大的差距。也可以看出來,積極而投入的學習氛圍,與係統的科學知識,對於造就高等人才,該有多麼重要的意義。

這件事,也使他想到了更深層次問題:從生理意義上來說,好像人們都在活人,但正因為所受的教育不同,掌握的知識不同,眼界和胸襟開闊的程度不同,見識和創新的能力就不同,最終生命的質量與意義也就完全不同。看來,這個函授大學,自己不但一定要上,而且一定要學出成績來,學出實力來,學出眼光和胸懷來。盡管由於各種繁雜之事的幹擾,心情煩躁而又沉悶,但他還是做了最認真的準備。

按通知上的規定,考試總共分三天進行,馬存惠大伯從梨花灣清真大寺畢業的這一天,也正是他在縣城考試的最後一天。沒想到,自己各科的考試都會如此順利,幾乎每場都是一氣嗬成。每次交完試卷走出考場,參看老師們帶來的標準答案時,他的臉上總會流露出掩飾不住的釋然與喜悅,心裏總有一種按捺不住的欣慰與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