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土花曾染湘娥黛①,鉛淚難消②。清韻誰敲③,不是犀椎是鳳翹④。
隻應長伴端溪紫⑤,割取秋潮。鸚鵡偷教,方響前頭見玉簫⑥。
【注解】
①土花:苔蘚。
②鉛淚:凝結而晶瑩的眼淚。語出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③清韻:清雅靈動的聲音或者韻味,指竹林的風動聲。
④犀椎:即犀槌,一種古時打擊樂器方響中的犀角製小槌。鳳翹:一種古時婦女的風形首飾。
⑤端溪:溪名,在今廣東高要東南,產硯石,製成者稱作端溪硯或端硯,用“端溪”稱硯台,是硯中上品。端溪紫,是指紫色的端溪硯。
⑥方響:古磬類打擊樂器,由十六枚厚薄不一、大小相同的長方鐵片組成,分兩邊懸在架上。用小鐵槌擊奏,其音清濁不一,最早出現在南朝梁,是隋唐宴樂時常用樂器。
【典評】
這首詞寫的是一段隱晦的苦戀,開篇就是生滿了苔蘚的竹子,無法消除的晶瑩淚水,詞人心中的這段苦楚戀情,當真是如淚如疤。
湘妃竹斑痕累累的,竹身生滿了苔蘚,成了青黛色,難以消除那晶瑩的淚水。正像那詞裏寫的那般:“上花曾染湘娥黛,鉛淚難消。”實際上這詞裏寫的就是納蘭悲苦淒涼的一生,沒人懂得。
“清韻誰敲,不是犀椎是鳳翹。”聲聲清韻響起,並不是誰在用犀槌敲擊著樂器,而是她頭上的鳳翅與青竹碰撞時發出的清雅和諧的聲音。
下片中,納蘭把寫景轉而抒情,縱情抒發相思疾苦。“隻應長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鸚鵡偷教,方響前頭見玉簫。”意思是:撩人的秋色散發著無限濃濃的秋意,應當把這些用端硯寫成詩篇,偷偷地把思念的話教給鸚鵡,當和她再重逢而無法親近時,也許鸚鵡就可以傳遞心聲了。
總體而言,這首詞風格清雅秀麗,盡管不是納蘭詞裏的上乘之作,可把相思之苦刻畫得如此入木三分,也可視作一首特別的小詞。
采桑子
那能寂寞芳菲節①,欲話生平。夜已三更。一闋悲歌淚暗零②。
須知秋葉春花促,點鬢星星③。遇酒須傾④,莫問千秋萬歲名。
【注解】
①芳菲節:芳菲,花草樹木發出的清香。節,時節,時候。
②一闋:闋,段落;也指一曲停下為一闋。悲歌:傷心悲痛的歌。
③星星:此處特指頭發花白,如星星一樣。
④傾:這裏指一飲而盡的意思。
【典評】
記錄春天,描繪春天,是文人們的天職。春天來了,納蘭從中看到了美,卻寫下了憂傷。
春天的希望在於生命的複蘇,在於美好事物的複蘇。納蘭不僅嗅到了春天的“芳菲”也感覺到了春天所帶來的“寂寞”。
在春天的夜裏,納蘭與好友“話生平”,窗外的飄來陣陣的花草香,卻難掩他心中的寂寥。三更了,他毫無睡意,談到激動處,忍不住高歌一曲,琴聲伴悲音,思緒引淚痕。
春,因美而貴,因短暫而珍惜。時光流逝,春亦是過客,終將離去。感情細膩的男兒,為春而落淚。納蘭的多愁善感是開放的,沒有半分掩飾。悲就是悲,傷就是傷,有感觸便抒發,有淚水便橫流。他的真性情使他更具母性,也使他更接近自然。世人已經太虛偽,何必此時再掩蓋。情至深,才能文至精。
春花秋實,有開始便有結束,有盛開便有凋謝。歲月揮鞭而行,將少年驅為老年。看兩鬢,已是星星點點。窗外的春天雖未離去,秋天的悲涼已上了心頭。時光的流水洗去了發中的黑,也洗去了夢幻般的青春。
想飲酒嗎?就請盡飲。通快地去飲酒吧,不要再為功名所累,不要再把時光耗在身外之物上。三更天的時光很快就要用盡,三更天的春夢也該消散了。
在李白《行路難》中,有同樣的句子:“且樂生前酒一杯,何須身後千載名”,李白的詩大多是經曆的記錄,而納蘭的詞卻大多是內心的願望。如果他真的可以行樂而忘憂,就不會陷在情感的旋渦裏不能自拔了。官場使他勞累,情感使他痛心。現在黑發的天空也出現了白發的星星。這一生,總是為虛幻的東西付出珍貴的生命。除了生命,其它一切都虛妄的。
對於這一句,有人另有新解,認為納蘭是對自己的反思。時光流逝,一無所獲,兩鬢斑白,身不由已。
這兩種說法,已無法驗證。再沒有人可以同納蘭話“生平”了。作為一個貴族公子,他能冷看紅塵之飄搖,已是鳳毛麟角。。
一夜長談,一曲悲歌,在詞人的心中留下重重的印痕。這一刻,他不是皇帝的禦前一等侍衛,也不是正三品武官,他是一個內心柔軟的詞人。
采桑子 九日①
深秋絕塞誰相憶②,木葉蕭蕭。鄉路迢迢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隻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注解】
①九日:詞中指九月九日,也就是中國的九九重陽節。
②絕塞:絕,極遠,邊緣;絕塞,極為遠,幾乎沒有出路的地方。
③鄉路:這裏指通往家鄉的路。
【典評】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日期為農曆九月初九。每到這一天,在民間會有很多活動。這些活動大多要同親朋好友參與。因此,在這一天,有很多離家在外的文人,便會寫下很多思念親人的文字。唐代詩人王維曾寫過一首著名的重陽詩,名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