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在寫這首詩時,正在長安為功名而努力。長安是當時的京城,也是全國最繁華的地方。重陽佳節到來,到處是喜慶的氣氛。王維在這樣的日子裏並沒有太多喜悅,他帶著一顆孤獨的心,默默走過人群。王維在京城,他的兄弟們在華山東邊,節日裏,他想起往年同兄弟們一起過節登山,飲酒,心中寥落萬分。因此寫下了重陽憶兄弟的詩。王維這首重陽詩有很大的影響,重陽節的很多活動,如與親人一起登高,一起飲酒、一起插著茱萸團聚,都成為思鄉的情結。
納蘭寫這首詞的時候,正在邊塞地帶執行任務。重陽佳節到來,他不能回到家中同親人團聚,一個人在荒涼的邊塞感到異常的苦悶。在思故鄉,念親人的日子,寫下了這首《采桑子》。
全詞分上下兩片,前兩句為上片。上片主寫景。深秋已到,這偏僻的邊塞地區,到處是被風吹落的樹葉。山蕭蕭,樹蕭蕭,風蕭蕭,意蕭蕭。還鄉之日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地。在末句提到“六屏山”,山曲折如六扇長屏,故名“六曲屏山”,亦有如六首動人之曲的含意。唐李賀有一首《屏風曲》,其中就提到六曲屏風,原句為“團回六曲抱膏蘭”。屏風曲折,如重重山疊。故稱為“屏山”,在這首詩裏,用來指代“家園”。
在詞的下片裏,他決定同“風光別”。重陽節裏,風光鋪滿大地,正是欣賞的好時候。但納蘭卻並沒有覺得不同。邊塞的風光再好,也好不過家鄉。正所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家鄉的一草一木,都與外麵大不同;家鄉的每日每時,都令人心中寧靜。這一切,都和風景無關,主因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不為登高。隻覺魂銷。”納蘭一句真言,拔動人心弦。景隻是景,山隻是山,節日隻是節日。人類所追求的,隻是感覺的充溢。其他的都是虛幻,人才是關鍵。他的苦悶來自孤獨,他心中的思念隻有親人。一個人看淒迷的風景,又是怎樣的魂銷。
詞的最後一句是寫雁。南雁隻能北歸,南雁北歸時那種孤寂與渴望,同納蘭在節日中的情形又是何等相似。雁思故鄉,人思家園。天空的飛雁若是風景,納蘭就是被風景劃傷目光的人。對於用雁來表達思鄉之情的詞,有李清照的《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也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這都是借雁的歸去來表達內心對家園的牽掛。這一句寫雁,也寫納蘭的離鄉之愁與思鄉之情。
何時再回故鄉,何時再見親人。塞外客納蘭,在佳節裏陷入沉思。
采桑子
海天誰放冰輪滿①,惆悵離情。莫說離情,但值良宵總淚零②。
隻應碧落重相見③,那是今生。可奈今生④,剛作愁時又憶卿⑤。
【注解】
①冰輪:冰冷的輪子。這裏用來比喻月亮。
②良宵:指美好的夜。
③碧落:天空之上。原屬於道教用語。
④可奈:怎麼不令人心生恨意。
⑤卿:這裏指納蘭的妻子。
【典評】
令人傷感的離別之情,不要說這些離別之情,身在現在,卻又對“現在”心生恨意。認真地去讀這首詞,慢慢體會作者的心境,有一種分不清難以辯別的錯覺產生。這是在說他自己,還是在說我?納蘭總是用簡單而隨意的幾行字,把讀者引入他自己的世界裏。納蘭的世界,納蘭情愁纏繞的世界。
深夜的天空,安靜而又寂然。月亮掛在高處,在構思著一個圓滿的想法。原本這景色,就像水一樣的溫柔。但這優美的風景沒有改變,風景裏的她,卻離開了人間,就算這世間有最好的景色,又怎麼有欣賞的心思呢?天上的月亮越來越圓了,家卻越來越安靜了,鳥兒從遠方回到了它的巢裏,她卻到了更遠的遠方,永遠也不能回家,同家人微笑著招手。
心裏全是愛人的溫柔,那些難忘的體貼,那些深切的惦念,那些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她的笑臉,她的身影,她的輕柔的聲音,叫他怎能忘記呢?生命已匆匆而去,還有多少遺憾未曾了卻,還有多少心願來不及去實現。那些說不完的話,那些沒做完的事,那些看不完的書,那些喝不完的茶,還有那份濃濃的情誼啊!靜靜地站在月亮下,每次想起,總禁不住心中那翻湧的愁緒,怎能剪得斷,那份不舍,又怎能離去。
是否可不去看那夜空,是否可不去見那明月,這扇窗,還是關上吧。怎能還這樣在思念裏癡迷。如果一直這樣麵對著萬物,叫我如何能夠克製住眼中的淚水。臉上濕了,衣服濕了,在下一秒鍾裏,臉頰的淚痕尚未幹透,卻又已泣不成聲。這大自然的美好,這大千世界的動人,該如何去欣賞,該如何去細品。美好的夜晚,如果沒有你,那又有何意義!但我們怎樣才能相見呢?隻有去天上,那高高的天空裏,才可以再次攜手同行吧。但天在哪裏,天是那樣深遠,我曾這樣注視,這樣努力去尋找入口,也無法找到。現在我明白了,這一生,或許再無緣同你相見了。忍不住抵下頭,掩麵而泣,難以忍耐的淒涼啊!
失去你的悲傷,讓我在無邊憂愁裏,不可控製地陷入思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