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藍卷 不是人間富貴花(2)(2 / 3)

采桑子

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淒迷。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

情知此後來無計①,強說歡期②。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

【注解】

①無計:沒有辦法。

②歡期:佳期,相見的時候。

【典評】

納蘭詞中,經常見到這種憂傷和快樂相得益彰的表現方式,而這首《采桑子》運用得更加出神入化。詞語的鋪陳如同一幅清爽宜人的水墨丹青,可細細思量下,卻能看出一些意象堆砌出來的情緒。

正像納蘭的另一名句“人生若隻如初見”一般,直抒胸臆而不令人覺得突然,脫口而出而不令人感到做作,未加雕飾,反倒更顯純真無邪,平淡間流露出了幾許靈動。

“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淒迷。”開篇就是迎頭一棒,可仔細思量,卻又平淡無奇,而今才懂昨自己錯了,心中萬分悔恨。這句話實際毫無值得推敲之處,假如換在別處,也許就是一顆腳下的石頭,而放在納蘭詞中,結果就大大不一樣。

這首詞抒發了詞人的淒迷愁緒:現在才明白那時是自己錯了,心緒不由地悲淒了。春日明媚,物事人非,怎教人不黯然神傷!明明知道世事無常,卻偏偏要說還可以再重逢。分別後,果然再無緣相見。現在梨花已落盡,月亮西下,那飽受相思之苦的人何時才能脫離困境?

上片的淒迷愁緒後,下片就開始寫那無可奈何的心情。“情知此後來無計,強說歡期。”想起那時的離別,就已經懂得此生無緣,不會再相見,可還勉強地對自己說,來日方長,也許日後還可以再次相逢。

此處“歡期”是相見、歡聚的意思,而“強說”一詞令這份喜悅的重逢變得無法預期。明明懂得無法重逢,可偏偏盼著相見的矛盾心情,使這首詞有了一種欲哭無淚、欲訴無言的悲淒無奈。

采桑子

嚴宵擁絮頻驚起,撲麵霜空①。斜漢朦朧②,冷逼氈帷火不紅。

香篝翠被渾閑事③,回首西風。數盡殘鍾,一穟燈花似夢中。

【注解】

①霜空,秋冬時晴朗的天空。

②斜漢,指秋天向西南方偏斜的銀河。

③香篝,熏籠。古代室內專門用於焚香的器具。

【典評】

這首詞描寫了塞外的苦寒景象與詞人的孤寂之情:霜氣卷著雪花紛紛揚揚,迎麵撲來的是冬天的寒冷天空。迷離的銀河模糊不清,天寒地凍,連有爐火的帳篷都不再溫暖。想起在家中的時候,那香味縈繞、被枕溫暖的從前,簡直令人不堪回首。看著“—穗燈花”,耳邊幾許“殘鍾”,這一切都像夢境似的。

整篇詞圍繞著塞外的寒夜,上片用“嚴宵”和“擁絮”來描寫塞外的寒冷,從中也流露出了自身的悲淒心情。幾次驚起,蜷縮在被子中,除了能感覺到那迎麵而來的寒氣外,隻有那漫無邊際的寂寞。

此處的“絮”有兩種解釋,—是上文裏提到的棉被,意思是半夜時用被子裹著身體。還有一種是如飛絮似的的雪花。

塞外的夜太過寒冷,睡夢中被凍醒好幾回,屋裏尚且這樣,何況那屋外的原野呢?“撲麵霜空。斜漢朦朧,冷逼氈帷火不紅”。天空彌漫著寒冷的霧氣,銀河好像橫亙於夜空中的河流。天寒地凍,軍營中的爐火卻再加柴火都無法燒旺。

“香篝翠被渾閑事”,這段描述似夢非夢,猶如令讀者和他一起回到溫暖的家裏,守著暖爐,懷抱翠被,暖和而舒服。此處描述並不完全隻是身體所向往的舒服,更多的表達了一種心理上的向往,向往自在而寬鬆的環境。隻是身處塞外畢竟是事實,因此納蘭明白這一切隻是“渾閑事”,“回首西風”,不過是一場美夢。

詞人在冰冷的氈帳內聽到了疏朗的鍾聲,而這時一盞微弱的燈提醒他,家在遠方,而此時是在一個不知何處的異鄉,一時之間,難忍孤淒,隻好以詞言情,抒發自己心裏的苦悶。

采桑子

冷香縈遍紅橋夢①,夢覺城笳。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

箜篌別後誰能鼓,腸斷天涯。暗損韶華②,一縷茶煙透碧紗③。

【注解】

①冷香:清香。紅橋:橋名,在江蘇揚州,明崇禎時建,為揚州遊覽勝地之一。

②韶華:美好的光陰,比喻青年時期。

③碧紗:綠紗燈罩。

【典評】

這首詞講述的是心愛的女子離開後的鬱悶情緒。情景交融,虛實相間,描繪出了一幅與現實脫離的畫麵。

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抒情中又有唯美的景物描寫,寫景時婉轉回宕,寫情時黯然神傷。全詞的宗旨在於傷離念遠,在夢裏和她約在紅橋之上相見,那時到處彌漫著清香,夢醒時,耳畔卻傳來了胡笳的嗚咽鳴聲。家裏的月亮掛在桃花枝上,樹下一片疏朗的影子,風雨將停,正是春寒料峭時。分別後,如今傷心人已在天涯之外了,還有誰再來彈奏箜篌呢?韶華已逝,如同一縷輕煙滲過碧紗似的令人無法覺察。

“冷香縈遍紅橋夢,夢覺城笳。”開篇描寫了春天的夜晚,“冷香”、“縈遍”,將春夜渲染得十分淒冷,此處的紅橋是指有著紅色欄杆的橋。

此處“冷香”與“雨歇春寒”有著緊密聯係。古時的文人墨客都熱衷於呤詠雨水,表黯然哀愁之意。月色下的桃花,雨後的春寒料峭,納蘭選用的這些意境都有著無限傷人的悲愁,他用“縈遍”二字去描寫桃花的濃厚香氣,在夢裏都可以聞見,而在下片,他卻用了“箜篌別後誰能鼓,腸斷天涯。”一句,承接上片,從景象過渡到了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