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藍卷 不是人間富貴花(2)(3 / 3)

自從分別,再無人來彈奏箜篌,睹物思人,不禁讓人柔腸寸斷。辛棄疾的《滿江紅》中也寫道:“人去後,吹簫聲斷,倚樓人獨。”失去知己,哪怕音樂再美妙動聽,也沒人明白不懂欣賞,不免寂寥落寞。

納蘭用白描的手法去描寫春景,簡練而貼切。夜色正濃時,無處可躲的相思將寂寥春夜烘托得更加悲淒。

采桑子 詠春雨

嫩煙分染鵝兒柳①,一樣風絲。似整如欹②,才著春寒瘦不支。

涼侵曉夢輕蟬膩③,約略紅肥④。不惜葳蕤④,碾取名香作地衣⑤。

【注解】

①鵝兒柳:泛起鵝黃色的柳條。

②欹:歪斜的樣子。

③輕蟬:指蟬鬢。這裏指閨中人。

④葳蕤:草木繁茂枝葉下垂的樣子。

⑤地衣:地毯。

【典評】

這首詞所詠之物為春雨,而如何表現春雨呢?那就是借雨中的景物和詞人的心理情緒去刻畫。絲絲春雨滴落在泛起鵝黃色的柳條上,弱柳如同那飄在空中的遊絲一樣,如煙如霧。那柳枝一會兒正,一會兒偏,仿佛那吹斜了的雨絲。淅瀝的春雨非常冰涼,擾了美夢,讓人惱怒不已,花兒被雨水濕過後肯定更明麗了吧!也有可能被冷雨摧殘,花兒盡落,如同用花瓣鋪就的地毯。

看起來這首《采桑子》隻是一首傷春小令,可娓娓讀來,就會發現別有洞天。

“嫩煙分染鵝兒柳”,柳樹和柳枝都是常用的春日意象,意為大地回春。盡管納蘭用到了柳條,可隻說那泛起了鵝黃色的柳枝就如同那空中的遊絲,似有似無,如煙如霧,教人情急之下無法辨識。

“似整如欹”非常巧妙,“欹”是歪斜的意思,柳絲在春雨裏一會兒正,一會兒偏,生動而靈巧。這首小令如同一幅工筆畫,將春雨畫在紙上,穩重中不失生機,清晰得好像親身體驗一樣。

上片以“才著春寒瘦不支”作結,道出了傷春的惆悵之情,同時承啟下片,抒發了閨怨的淒苦。

“涼侵曉夢輕蟬膩”,此處“清蟬”並不是指蟬蟲,而代指待字閨中的女子。春光漸漸靜好時,花兒也越發嬌豔了,可經曆一夜春雨後,大部分花朵卻凋零殘敗了,如同這大地鋪了一塊紅色的地毯。

待字閨中的人看見如此的傷感之景,則更加感慨時光變遷,白駒過隙。納蘭以閨中人的角度去吟詠春雨,抒發了自己追思從前,感歎今朝的愁緒。

采桑子

桃花羞作無情死,感激東風。吹落嬌紅①,飛入窗間伴懊儂。

誰憐辛苦東陽瘦②,也為春慵③。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處濃。

【注解】

①嬌紅:鮮豔的紅色。此處代指花。

②東陽:指南朝梁沈約。因為他曾經作過東陽太守,故稱。

③春慵:春天時的懶散情緒。

【典評】

有人曾經這樣評價這首詞:“這詞表現一種莫名其妙的心情,詩人在風雨中聽到淒涼的曲調,不知怎的,變得坐立不安,寂寞、淒涼、失望、空虛的情緒,籠罩著他的心頭。他患的是時代的憂鬱症。”

詞的上片寫到“懊依”,花開花落總有時,可那花殘的凋零樣子總令人無限悲傷。本來桃花就要凋零成泥被時光碾作塵土的,可恰恰一陣東風吹進了納蘭的窗子,為這個憂鬱才子聊以慰藉。

納蘭看到桃花的命運後,不由地開始感傷自己。從下片開始,“誰憐辛苦東陽瘦”,寫的就是納蘭的自況。納蘭詞一貫都是這樣的風格,為一個四季的更替,為一片桃花的凋殘,甚至會為了一陣風雨或者一片雲而傷感。納蘭生性敏銳而多情,他每時每刻都在感受著這個世界的美好。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處濃。”盡管納蘭認為妖冶的桃花無法與清雅芬芳的芙蓉相比。那芙蓉到底是指的什麼花呢?不同版本有著不同的解釋,一般認為是荷花。荷花在詩詞裏被用到的次數非常多,名字也不相同,比如菌萏和芙蕖都是它的別稱。

可是,此處納蘭所指的芙蓉並非荷花。據傳唐朝李固在考試落第後出遊蜀地,遇到一位老嫗,這位老婦人對他講明年他將會在芙蓉鏡下科舉及第,而且再過二十年還會官拜丞相。所以心灰意冷的李固又一次去參加考試,果真應了那老嫗的預言,並且榜中恰好有“人鏡芙蓉”—語。

納蘭曾經因病而失去了殿試的資格,因此這裏的芙蓉應該是指“芙蓉鏡”這一典故。所以,接下來的那句“一片幽情冷處濃”,正是抒發了詞人懊悔的“幽情”。

命運總是無端捉弄,白白錯過了人生的一次重要機會,可想納蘭的內心有多麼悔恨鬱悶,可老天好像並不薄情於這個才識出眾的年輕人,當他痊愈後,第二年便讓他擁有了人生中的第二位紅顏知己——盧氏。

采桑子

撥燈書盡紅箋也①,依舊無聊。玉漏迢迢②,夢裏寒花隔玉簫③。

幾竿修竹三更雨④,葉葉蕭蕭。分付秋潮,莫誤雙魚到謝橋⑤。

【注解】

①紅箋:紅色的紙箋,古時多用於題寫詩詞或者名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