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片描寫了思念的悲傷,下片就轉到了此時此刻無奈的境況。“不知何事縈懷抱”,太深沉的思念令人無法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思緒,紛亂複雜,卻不知道到底哪一縷愁才令自己終夜無眠。在這寂寞無眠的夜裏,思鄉之情和對亡妻的相思之情令納蘭“醒也無聊,醉也無聊”。
至此這首詞已經接近尾聲了。不過讓讀者不太明白的是,是哪位女子令納蘭如此悲苦的深深掛念著?納蘭的最後一句“夢也何曾到謝橋”,也許是為了給讀者一個明了的解釋,或者也是他內心中最深的無奈。
收尾之筆好像有意透露了這位無名女子的蹤影。“謝橋”指的就是謝娘橋,古人稱自己心儀的女子為“謝娘”,而佳人的住處就用“謝橋”代指,這也是由曠世才女謝娘而衍生出的美妙詞語。
東風齊 著力
電急流光①,天生薄命,有淚如潮。勉為歡謔②,到底總無聊。欲譜頻年離限,言已盡,恨未曾消。憑誰把,一天愁緒,按出瓊蕭③。
往事水迢迢,窗前月、幾番空照魂銷。舊歡新夢,雁齒小紅橋④。最是燒燈時候,宜春髻、酒暖蒲萄⑤。淒涼煞,五枝青玉⑥,風雨飄飄。
【注解】
①電急流光:形容時間過得好像電光水流般飛快。
②歡謔:歡樂戲謔。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隱》:“怨怒之情不一,歡謔之言無方。
③瓊簫:玉簫。
④雁齒:常用於比喻橋的台階。
⑤蒲萄:葡萄酒。
⑥五枝青玉:指燈。《西京雜記》謂,鹹陽宮有青玉玉枝燈,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銜燈,燈燃,鱗甲皆動。
【典評】
這首詞抒發了詞人痛徹心扉的感傷與悲苦:時光荏苒,人生苦短,而且天生福薄,納蘭想到這裏便不由潸然淚下。就算強顏歡笑又能如何?他想要把心裏的苦悶都寫下,可是說盡了一切語言,還是無法消解半分愁思。
“淚”是這首詞的關鍵。盡管後文寫的都和淚無關,可詞中的字裏行間都溢滿了眼淚。“勉為歡謔,到底總無聊。”悲傷時,歡樂就變得毫無意義了,強顏歡笑的背後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悲痛呢?
“欲譜頻年離恨,言己盡、恨未曾消。”納蘭描寫自己的悲傷,沉默著,什麼都不說,就讓兩行清淚帶走所有的怨懟與仇恨罷。
納蘭在上片的最後寫道:“憑誰把、一天愁緒,按出瓊簫。”一捧無法訴說的悲愁,隻好借吹簫而排解。轉至下片,納蘭更把這種痛入骨髓的愁情刻畫得如泣如訴,讓它們與孤獨一起隨風飄散。
“往事水迢迢。窗前月,幾番空照魂銷。”,此處聲情愁苦,音韻細膩飽滿,好像滿腔的感慨突然爆發,讀罷後讓人感到一種無法承受的悲痛。
“最是燒燈時候,宜春髻、酒暖蒲萄。淒涼煞、五枝青玉,風雨飄飄。”末尾兩句,情景交融,抒發了無限的哀愁。這首詞以聲傳情,聲情並茂。通篇委婉通暢,環環緊扣,跌宕起伏而不失靜謐,是難得的佳作。
滿江紅 茅屋新成卻賦①
問我何心?卻構此、三楹茅屋②。可學得、海鷗無事,閑飛閑宿。百感都隨流水去,一身還被浮名束。誤東風遲日杏花天③,紅牙曲④。
塵土夢,蕉中鹿⑤。翻覆手⑥,看棋局。且耽閑殢酒⑦,消他薄福。雪後誰遮簷角翠,雨餘好種牆陰綠。有些些欲說向寒宵⑧,西窗燭。
【注解】
①卻賦:再賦。卻,“再”。
②三楹茅屋:泛指幾間茅屋。楹,房屋一間為一楹。
③杏花天:杏花綻放的時候,指春天。
④紅牙:樂器名,檀木製的拍板,用於調整樂曲的節拍。
⑤蕉中鹿:《列子·周穆王》:“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禦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邃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後以此典而成“蕉中鹿”,形容世間事物真偽難辨,得失無常等。蕉,通“樵”。
⑥翻覆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陸生因進說他曰:‘……漢誠聞之,掘燒王先人塚,夷滅宗族,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越,則越殺王降漢,如反覆手耳。”杜甫詩《貧交行》:“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後世將這個典故作“翻覆手”、“翻雲覆雨”等,意思是反複無常、或者慣使權術手段
⑦殢酒:縱酒。宋劉過《賀新郎》詞:“人道愁來須蹄酒,無奈愁深酒淺。”
⑧有些些:有一點、些許。寒宵:寒夜。
【典評】
曆朝文人都向往著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適自在,也前人與陶淵明性情相合,不為五鬥米折腰,終年過著“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悠然生活。盡管納蘭人在仕途,卻不求功名,想要仿效陶淵明等賢人,他有詩雲:“吾本落拓人,無為自拘束。倜儻寄天地,樊籠非所欲。”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顧貞觀南歸整整三年有餘,納蘭為了招顧貞觀回到京都,專門建造了幾間茅屋,寫下了這首詞用以迎接顧貞觀。
這首詞的上片側重於敘誌。問我為何要建這幾間茅屋,是不是想要如同海鷗那般輕鬆自在,沒有憂愁?把心裏的感歎都付諸東流,拋去這世間的一切束縛,欣賞那無限春光。
下片點出了要擺脫“浮名束”的原因。是因為這世間變幻無常,使人無可奈何,還不如和好友把酒言歡,促膝長談,享受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