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詞的字裏行間都表達了詞人對現實生活的憤懣之情。納蘭生來就被別人豔羨著,可他卻冷靜得令人驚訝,有超脫塵世的洞明眼光。納蘭用了兩個比喻來形容目前的人生狀況:蕉葉覆鹿,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這兩個典故有一個共同的意義:命運的無常。前一刻打柴人還在為從天而降的美事而欣喜若狂,可接著那頭鹿就像它的出現似的,憑空不見了。他不由地開始懷疑這命運裏的一小段樂曲是否為黃粱一夢。當命運褪盡繁華後,誰又能說服自己是真的享受過那份歡愉?說服自己去相信一個已經遠去的美好,遠遠要比說服自己去忍受現在的悲淒要難。
滿江紅
代北燕南①,應不隔、月明千裏。誰相念、胭脂山下②,悲哉秋氣。小立乍驚清露濕,孤眠最惜濃香膩。況夜烏啼絕四更頭,邊聲起③。
消不盡,悲歌意;勻不盡,相思淚。想故園今夜,玉闌誰倚?青海不來如意夢④,紅箋暫寫違心字⑤。道別來渾是不關心,東堂桂⑥。
【注解】
①代北:泛指漢、晉代郡和唐以後代州北部或以北地區。在今山西北部和河北西北部一帶。燕南:泛指黃河以北的地區。
②胭脂山:即燕支山。古時在匈奴境內,以產燕支(胭脂)草而聞名。匈奴失此山,曾作歌曰:“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因水草豐美,宜於畜牧,一向為塞外值得懷念的地萬。
③邊聲:邊關的馬嘶聲、風吼聲等。範仲淹《漁家傲》:“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④青海:本來是指青海省內最大的鹹水湖,蒙古語是“庫庫諾爾”意思為“青色的湖”。在青海東北部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北魏時開始用這個名字。後用於比喻邊關荒涼的地方。
⑤紅箋:紅色的箋紙。多用於題寫詩詞。違心:違背本心。
⑥東堂桂:語出《晉書·邪詵》:邪詵以對策上第,拜儀郎。後遷官,晉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後因稱科舉考試及第為“東堂桂”。
【典評】
塞上的秋非常清冷。夜已深,軍營中的人們都已經入睡,隻有納蘭輾轉反側,幹脆披衣走出了營帳,就徘徊時寫下了這首《滿江紅》。
這首詞描寫的是塞上月夜思念妻子的情思:上片寫,雖然你我二人分居天涯,卻可以一起欣賞這千裏明月。我佇立在塞外的風裏,感受著這悲淒寒冷的夜,孤枕難眠。已經快要四更了,城烏夜啼,響起了邊聲,這時你是否也在惦念著遠方的的我呢?消受不了那悲歌裏的愁思,流不盡那相思的眼淚,在家鄉的故園中,誰在獨倚欄杆像我一樣黯然神傷呢?隻恨美夢無法撫慰思念,隻好用違心的書信來聊以自慰。
納蘭一生淡泊名利,功名利祿在他的眼中尚不及枕邊人來得暖心。護駕遠行,別人以為榮耀之極,納蘭卻認為苦不堪言。並非苦寒路遠,而是與自己心中的遠大抱負不相吻合。做皇帝身邊的近侍,前途一片光明,就連他的父親明珠也是走此道發跡的,可納蘭認為與其要與心愛的人灑淚分離,不要這前途也罷。
王國維曾經評價納蘭說“未染漢人風氣”,恐怕是指他沒有因襲效仿的毛病,而是自由地抒發心中的真實感想,渾然天成,不經雕飾。
滿江紅
為問封姨①,何事卻、排空卷地。又不是、江南春好,妒花天氣。葉盡歸鴉棲未得,帶垂驚燕飄還起。甚天公不肯惜愁人,添憔悴。
攪一霎,燈前睡;聽半晌,心如醉。倩碧紗遮斷②,畫屏深翠。隻影淒清殘燭下,離魂③飄緲秋空裏。總隨他泊粉與飄香④,真無謂。
【注解】
①為問:借問、相問。封姨:古代神話傳說裏的風神,又稱為“十八姨”、“封家姨”和“封十八姨”。唐穀神子《博異誌·崔玄微》載,唐天寶中,崔玄微於春季月夜,遇美人綠衣楊氏、白衣李氏、絳衣陶氏、緋衣小女石醋醋和封家十八姨。崔命酒共飲。十八姨翻酒汙醋醋衣裳,不歡而散。明夜諸女又來,醋醋言諸女皆往苑中,多被惡風所撓,求崔於每歲元旦作未幡立於苑東,即可免難。時元旦已過,因請於某日平旦立此幡。是日東風刮地,折樹飛沙,而苑中繁花不動。崔乃悟諸女皆花精,而封十八姨乃風神也。
②倩:乞請、懇求。碧紗:碧紗窗,綠色的窗子。
③離魂:指羈旅異鄉的人。
④泊粉:泊,通“薄”,輕微、少許的意思,指少許殘花。
【典評】
“閑倚胡床溯新月,時停團扇受微風”,“微風拂掠生春思,小雨廉纖洗暗妝”,“昨夜涼風又颯然,螢飄葉墜臥床前”……古代詩詞裏有許多關於風的旖旎詩句,古來就有“風花雪月”一說,可見風與浪漫之事有著非常緊密的聯係。都是浪漫的標誌,花和風的關係是微妙的,和煦的風兒吹開了花的嬌顏,如同美人在花間巧笑盼兮;而獵獵大風卻會摧殘花的風姿,瞬間落紅遍地,滿目瘡痍。
這首《滿江紅》寫的是塞上蕭瑟的秋景,詞人借景抒發了自己的悲淒寂寥之情:
想要問問秋風,為什麼要這般席卷而來。此時並非江南的妒花時分,為什麼要如此興風作浪?狂風吹落了樹葉,令歸來的烏鴉找不到棲息處,驚得小燕幾欲墜落,又被風掠起。
就算上蒼不願疼憐那悲苦的離人,就不要再為他增添憂愁了罷。剛入睡,就被狂風的獵獵聲驚醒。耳畔狂風吹了整晌,心思就像喝醉一樣混沌不清。指望那綠窗和畫屏可以遮擋住狂風,卻殘燈孤影,離魂困頓,殘落的花瓣和清幽的花香都被吹散風中,令人更加悲淒苦楚,羈旅之人最怕那蕭瑟荒涼的景象。馬致遠的那曲《天淨沙·秋思》惹得多少傷心人淚流滿麵。納蘭此時看到的並不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等景致,他的悲愁裏帶著摧殘和毀滅:“葉盡歸鴉棲未得,帶垂驚燕飄還起”,連悲秋時僅剩的寧靜之致都消失殆盡,歸來的烏鴉歸無處可棲,小燕兒被大風吹得上下撲騰,惹人憐惜。詩人看著這眼前的一切,隻好感慨道“甚天公不肯惜愁人,添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