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庭芳
堠雪翻鴉①,河冰躍馬,驚風吹度龍堆②。陰磷夜泣,此景總堪悲。待向中宵起舞③,無人處、那有村雞。隻應是、金笳暗拍④,一樣淚沾衣。
須知今古事,棋枰勝負,翻覆如斯。歎紛紛蠻觸⑤,回首成非。剩得幾行青史⑥,斜陽下、斷碣殘碑。年華共、混同江水⑦,流去幾時回。
【注解】
①堠:古代打探敵情的土堡,或者記裏數的土堆。
②龍堆:白龍堆的略稱,古時西域沙丘名。漢揚雄《法言孝至》:龍堆以西,大漠以北,鳥夷獸夷,郡勞王師,漢家不為也。
③中宵起舞:中夜起舞。《晉書·祖逖傳》:“(祖逖)與司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④金茄:胡茄的美稱,一種古時北方少數民族的管樂器,其聲悲愴。
⑤蠻觸:《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後有“觸蠻之爭”之語,常以喻指為小事而爭鬥者。
⑥青史:古代用竹簡記史,因此後人將史書稱作青史。
⑦混同江:指鬆花江。
【典評】
納蘭隨康熙帝出巡關外,到達混同江一帶,作下這首《滿庭芳》。這個地方正是滿族各個部族在入關前彼此吞並的戰場,詞人麵對古戰場抒發了滿腔憂憤:站在這古戰場的遺址上,滿目皆是荒蕪悲淒的景象,心中不由湧起陰森之感。本來懷著祖逖聞雞起舞的摯心,可卻尋不著村雞,隻聽見陣陣金笳音,不由地淚流滿麵,無限悲淒。從古至今,一切勝敗得失都像風中雲煙一樣飄散而逝。所有的紛爭、功勳最後無非隻是幾行青史,除去那矗立在夕陽下的殘碑斷碣外,什麼都抵不過流逝的時光,就像那鬆花江水一樣,奔騰到大海中後歸來無期。
野煙嫋嫋,殘碑林立,那些功名還有什麼重要?當年那血流成河的廝殺,無非隻是蠻觸相爭。“斜陽下、斷碣殘碑”,納蘭筆下的蒼茫哀愁,令人不忍卒讀。
滿庭芳 題元人蘆洲聚雁圖
似有猿啼,更無漁唱,依稀落盡丹楓①。濕雲影裏,點點宿賓鴻②。占斷沙洲寂寞,寒潮上、一抹煙籠。全不似、半江瑟瑟,相映半江紅。
楚天秋欲盡,荻花吹處,竟日冥濛③。近黃陵祠廟④,莫采芙蓉。我欲行吟去也,應難問、騷客遺蹤⑤。湘靈杳⑥、一樽遙酹,還欲認青峰。
【注解】
①丹楓:霜後泛紅的楓樹葉。
②賓鴻:即大雁、鴻雁。唐李商隱《訪秋》詩:“殷勤報秋意,隻是有丹楓④占斷:全部占有,占盡。唐吳融《杏花》詩:“粉薄紅輕掩斂羞,花中占斷得風流。”
③冥濛:幽深、不明亮的。
④黃陵祠廟:黃陵廟。相傳是舜二妃娥皇、女英之廟,也稱作二妃廟,在現湖南湘陰之北。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湘水》:“湖水西流,徑二妃廟南,世謂之黃陵廟也。”
⑤騷客:代指屈原。
⑥湘靈:古時傳說裏的湘水神;又說是舜妃,即湘夫人。酹:用酒澆地,表達祭奠之意,古代宴會往往行此儀式。
【典評】
大多數的納蘭詞都在哀吊生命——哀挽他的亡妻,每一次挖心掏肺地回憶往事,都是一種對死亡的敬畏。這是一首題畫詞,藝術價值極高,堪稱翹楚。
這首《滿庭芳》為元人舊作《蘆洲聚雁圖》而提。這幅畫從元、明到清,經曆了幾百年的悠悠時光,是一幅難得的藝術珍品。可惜,什麼都抵不過時光的侵蝕,這幅《蘆洲聚雁圖》最終隨著朝代更迭而無影無蹤,幸好,這首納蘭詞得以傳世,重新描繪了這幅元人妙作的精髓:畫麵栩栩如生,似乎聽到了遠處的猿啼,卻沒有漁人的歌聲,紅色的楓葉早已凋落,天空中濕雲中掠過幾點雁影。寂寞的沙洲上泛著翻騰的寒潮,輕煙迷離,與白居易描繪的江邊晚景全然不同。已是晚秋時分,到處都是飛揚的蘆花,一派蕭肅的景致。在路過二妃黃陵祠廟,萬萬不可去采摘荷花。我想要行吟而去,憶起三閭大夫,現在卻無影無蹤。又想起了娥皇、女英,也是杳無音信,所以不由地悲歎一聲,唯有舉起酒杯以示祭奠。
漁夫是古代山水畫裏不可或缺的一個意象,他們歸隱於山間水畔,生活恬淡靜謐,假如說牧羊人是西方浪漫田園風格的代表,那顯然漁人就是東方恬淡隱士的代名詞。因此,我們並不會覺得在詩情畫意中出現一位漁夫有何不妥。有意思的是,畫麵中“更無漁唱”,反而出現了相對陌生的“猿啼”。李白《早發白帝城》中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己過萬重山”的句子,有山才有猿,所以“猿啼”暗示著山景。由此得知,這幅畫裏的“人”隱去了行蹤,那景致才是主人公。
納蘭喜歡化用前人舊句,而且用得自然而親近,比如化用了蘇東坡的名句後,接著又是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納蘭說,我沒見到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景象啊。無奈,“寒潮上、一抹煙籠”,霧氣緊貼著江麵,當然無法看到那殘陽鋪水的美好景致,隻由那夾著寒意的江上景象取代。
水調歌頭 題西山秋爽圖①
空山梵唄②靜,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許塵侵。歲晚憶曾遊處,猶記半竿斜照,一抹映疏林。絕頂茅庵③裏,老衲④正孤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