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的方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方法多種多樣,所涉及的評價因素眾多,而且多數是難以測量的個性因素,其主觀性較強,要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科學合理,恰當地選擇評價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中,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是要符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的特點;評價方式的靈活是要能研究製定具有科學的、有效的和簡明的評價工具,以便於更有效、更真實地收集評價資料。與傳統的評價方式相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強調的是質性評價,如真實性評價、表現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等。
下麵聯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一些評價方法作一些簡單的介紹。
(一)觀察記錄法
教育部頒布的《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總則)》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方式多種多樣。但無論何種方式,其運用的先決條件是觀察,通過觀察、記錄和描述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並以此作為評價學生的基礎,這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各種評價方式運用的基本要求。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中,觀察記錄法主要用來了解學生參與活動的各方麵表現和教師的指導情況。觀察記錄法可分為:事項記錄法、行動記錄法和評定尺度法。事項記錄法是把學生的活動按發生的順序記錄的方法,也是評價的原始材料,用這種方法要注意在記錄的各階段區別事實記錄和判斷記錄(含有解釋的記錄);行動記錄法是把要觀察的事項預先列表,發現與之相符的事項,立即校對表記,這種方法對於觀察者來說具有效率高並一次能處理許多同類事項的長處,但是由於記錄機械,不能反映行動的因果關係,所以有必要補充對話場麵和產生的條件記錄;評定尺度法是把學生的行動按事先製定的一定標準逐段評價記錄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將所要觀察的特征,用簡短的文字設立不同程度的標準,使觀察結果歸類或標準化,或者把評定尺度圖表化,後者是在直線上設不同的階段點,往上作標記。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中,可以根據具體需要選擇其中的一種觀察記錄法或綜合使用三種觀察記錄法,但觀察者最好直接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中,進行現場的全麵觀察並及時做好記錄,真切了解被觀察者的情況。觀察者在觀察之前需要製定觀察提綱,包括觀察所需要的表格或標準;在觀察過程中可以借助於現代化的設備,如錄音筆、攝像機等全程記錄整個活動的過程;對於觀察結果的處理,要注意把量化的數據和描述性的文字說明相結合。通過觀察記錄法就可以全麵、真實和客觀地收集到學生和教師在實踐活動過程的評價資料。但觀察記錄法也會有不足之處,首先是取樣小,隻能適用於小範圍的觀察記錄,其次對觀察者也有較高的要求,再者需要觀察者全程跟蹤,投入的時間和成本較高,同時資料記錄和整理較難係統化。
(二)量表評價法
量表評價法一般預先規定有關評價項目和評價標準,製成評價表格,在活動之前發給評價對象,要求評價對象對照表格進行填寫,活動結束後要收回來的。
(三)師生民主評議法
師生民主評議法包括學生互評、師生合作民主評議,還可以由家長和社區人士介入的民主評議。
(1)學生互評可以是表格形式,將評價項目、評價標準和評價內容預先製成表格,由學生互相評價後填寫;也可采用小組討論式,將學生分成若幹小組,民主、自由地對小組成員發表自己的看法,再由小組長將評議結果記錄下來;還可以由全體學生評議各小組成員的評定結果。在學生互評的過程中,學生可在小組中充分進行自我展示,也在互相評價的過程中互相激勵和提高。
(2)師生合作民主評議,就是要求指導活動的教師親自參與整個評議活動,師生在評議中自由民主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自我反省、自我總結,也可互相幫助,講出其他同學的進步所在以及存在的問題,學生可以對教師的指導過程提出看法,教師也可將自己在指導活動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獲得的體會告訴學生,最後在教師的指導下,師生共同做出評價結論。
(3)家長或社區人士評價。家長或社區人士介入評價,可由校方提供評價項目、評價標準和具體要求,由家長或社區人士對學生或教師進行客觀性評價。需要強調的是家長或社區人士的評價,不管是哪種評價主體,都運用激勵性評價機製,以指導和鼓勵為主,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對課程產生興趣和教師不斷提高指導能力。
(四)教育鑒賞與教育批評
美國教育評價專家艾斯納(EWEisner)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藝術鑒賞模式,提倡用藝術鑒賞的態度、方法和品質對教育現象進行評價。把評價對象當作藝術作品一樣,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直接智慧,去欣賞、體驗、感受,把握評價對象的動態變化特征。它強調教育評價要向生活世界回歸;強調多元價值取向,允許學生選擇自己所喜歡的一種表現形式來展現自己所學;強調評定應揭示學生是如何解決問題的;強調對活動動態結果的把握。
所謂教育鑒賞是指有見識的感知行為,它是對鑒別對象的精妙、複雜及重要特質、細節的感覺、體悟和洞察過程。所謂教育批評,不是指對事物進行判斷,而是把感覺、體悟到的特質、細節用適當的語言形式表述、翻譯或揭示出來。“教育鑒賞與教育批評”是根植於並最終回歸於教育實踐的一種評價模式,是改進和提升教育實踐的一種模式。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中使用這一技術時,需要注意:
第一,創設一個支持性的評價環境。評價全麵滲透在活動和師生日常生活中,師生之間是否形成平等、尊重、理解以及合作的民主關係對於此評價技術運用有著重要的影響。評價要由單一的教師評價學生,改變成學生自己評價自己、學生評價學生和學生評價教師的多向評價,使評價成為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營造一種支持性、和諧和安全的環境,切實促進學生的發展。
第二,倡導積極的評價。在“教育鑒賞與批評”評價技術中,精細的洞察力和鑒賞力是批評的第一必要條件,鑒賞為批評提供了真實的內核與材料。一個沒有批評技巧的人可以是鑒賞者,但一個沒有鑒賞技巧的人卻不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批評者。所以,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中,評價者包括老師、學生、學校行政人員、家長或社區人士要學會讚賞評價對象,要求評價者把評價的重點定位於學生和教師積極的、成功的、特長的方麵,實施“評價成功”、“評價特長”的評價。
第三,在具體的學生評價中,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①比較異同。即向學生提供內容上互相關聯的一組學習材料,讓學生對其相同點、不同點進行探究,展開研究性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積極主動、生動活潑的研究性學習,思維活躍,在研討、探究、辯駁中閃爍出許多可貴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②評價鑒賞。即對已有的結論、課外材料或課文讓學生大膽地進行品頭論足、評價鑒賞,闡明自己的觀點,進行研究性學習;③觀點爭鳴。即對課本中或教師自己選擇的課外材料中存在爭議的觀點,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努力闡明理由,在觀點爭鳴中開展研究性學習;④質疑問難。即在學習中從學生的疑難問題起步,放手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大家討論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