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研討評定法
美國芝加哥哲學研究所所長莫蒂默·阿德勒於1982年首次提出這一評價模式。在這評價模式中,學生在“班級參與”和“課堂討論”中的表現是學生學業成績評定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使得學生學會更有成效地思考並為自己的見解提出論據。它是學生表現評定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質性評價的一個典範,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生評價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方法。
在評價中,如何評定學生參與討論的質量,如何使廣大學生參與討論,獲得最大限度的互動,怎樣做才能使討論成為對其進行可靠評價的依據等,這些都是運用蘇格拉底式研討評定法的關鍵。
應用這一評定模式時,需要注意:
第一,一個高質量的研究問題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它將直接影響研討的質量和進展。一個好的問題往往不期待單一或最合適的答案與預期反應,而是學生感興趣的、開放式的、探索性的,會不斷引發對話並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更深入的理解。學生的研究問題不是教師硬塞的東西,而是學生自己在觀察中最感興趣的、最想知道的東西。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首先,讓學生從自己的觀察出發,從自己的感受出發,提出自己在探索時最感興趣的地方在哪裏,最想知道的問題是什麼;其次,在小組討論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並選出小組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最後,各組提出的問題在全班範圍進行討論,得出最有價值的研究問題。這一問題將是學生進一步研究和討論的起始問題,它來自學生的興趣,是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是他們願意探索學習的知識。所以,承擔課題後,盡管困難重重,然而一種莊嚴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學生堅持下來了,他們好像一夜之間變成了大人,一種興奮與自豪感油然而生,尤其令人感慨的是那些平時成績平平的同學,在研究和討論中也表現得十分出色。
第二,明確討論所欲達到的目的。評價時尤其要考察討論所要達到的最終結果是否實現。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明確討論的最終結果是什麼,其次是如何才能真正實現這些結果。
第三,選擇研討評定的維度及要點。它們是:關注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的創新能力;考察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關注學生與他人的合作、交流和分享;考查學生是否具備了基本的科學研究的思路;評價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關注學生在研討過程中的基本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
(六)檔案袋評價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中,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評價方法,檔案袋評價受到極大的關注和普遍的采用。該方法已在第三章有過詳細介紹,本章根據國外的理論和國內中小學的實踐探索,本著科學有效、簡單易行的原則,介紹一下該方法在實際操作時應包括的幾個步驟:
1.明確評價的目的和檔案袋的用途
一般說來,學生的檔案袋評價方法主要目標是評價學生的成長和進步的動態發展過程,促進家長和教師對學生的真實情況的了解和培養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而不同類型的檔案袋記錄了學生的不同方麵,有著不同的用處。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的實際應用中,要根據不同的評價目的,選擇合適的檔案袋的類型。
2.確定評價主體、評價對象和評價內容
這一步也就是確定由誰來評價、評價誰以及評價什麼的問題。誰來評價,它需要考慮在評價過程中應該由哪些人來組成評價隊伍。一般來說檔案袋評價主體包括學生、家長、教師和其他相關人員。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態度和特長、能力等將直接影響課程實施的成效,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對象主要指的是學生。評價內容包括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目標的理解,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態度與程度,獨立意識與合作精神,個人體驗的整理和分析,成果的表達與展示以及客觀性資料的收集與使用。為了便於評價,對於這些內容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應細分為一級、二級、三級指標,並且確定評價等級及其標準。
3.檔案袋內容的選擇
在檔案袋的製作過程中,學生是選擇檔案袋內容的決策者與作品質量的仲裁者。至於檔案袋的具體內容,卻沒有硬性的標準,關鍵是看檔案袋的目的是什麼,如何使用檔案袋和它對學生有什麼幫助等等。一般檔案袋所要收集的資料和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三種類型:觀察所得的信息,作業實績的標本、考試的信息群。它是學生關於活動的設想、實驗、作品、教師的評語和學生自己評價的總和。
4.收集資料和信息的方法和手段的選擇
評價信息的收集,是保證檔案袋評價質量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環節。因此,收集資料和信息的方法和手段的選擇對於評價的效果將產生重要的影響。教師在進行檔案袋評價時,可選擇紙筆評價方式之外的與特定檔案袋評價相關的方式,如觀察、訪談、行為檢核表、表演、自我報告、軼事記錄、作品集項評量、係統性的操作、真實性情景的問題解決、電腦模擬、實驗、錄影、同學互評、自評等方式。其中卷宗評價,可視為一種以搜集學生作品集項為特色的檔案袋評價。這種評價通過有目的地搜集學生作品,用這些作品來呈現學生在一個或多個領域內的努力、進步和成就。除了學生作品之外,卷宗還可容納經師生共同討論決定的作品集的內容、作品挑選的指導說明書、作品判斷的要點及學生的自我評價。可以說卷宗包括了學生生動的成長曆史,包括了學生、教師、家長和同學之間的對話,包括了提供給教師判斷學生發展進步的信息和學生的自我反省。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的方法多種多樣,除了上麵介紹的幾種常用基本的方法如觀察記錄法、量表評價法、師生民主評議法以及幾種質性評價方法如教育鑒賞和教育評價、研討評定法、檔案袋評價,還有其他的評價方法如測驗、訪談、調查、問卷等。這些方法已在第三章詳細介紹。在具體的操作中,“師生民主評議法”和“檔案袋評價”被認為是非常有效的評價方法。但值得強調的是,評價方法的選擇要根據評價內容和評價對象的特點來確定,應充分考慮提供給評價對象的可操作的情景,充分考慮評價對象的表現性指標,從而達到有效激勵師生共同完成實踐活動的目的。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的過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的過程包括製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方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方案和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的總結及反思。具體而言,製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方案主要包括界定評價對象、製定相應的評價指標體係以及設計評價工具等;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方案主要包括收集、整理分析評價資料和反饋評價結果;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的總結和反思主要是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的全過程進行的係統回顧。
(一)製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方案
1.界定評價對象和製定相應的評價指標體係
評價是因為對象存在而存在,如前所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對象是“課程”、“學生的表現和教師的指導”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的評價”。針對每一方麵,均要立足學校實際,認真回答相關問題,製定明確的評價指標體係。
評價指標體係的確立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