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發展性學校的基本特征(1 / 3)

學校是整個教育活動的直接承載者,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成長、共同演繹生命意義的舞台。學校教育關乎每一個家庭的切身利益,也關係到整個國家的未來發展。可以說,教育事業的興衰成敗係於學校。從曆史上看,學校製度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會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爭論。因此,如何評價學校、如何評價學校發展的程度和績效就成了包括教師、校長、教育理論工作者、家長、社會以及政府共同關切的焦點和督促學校改進工作、提高辦學質量的推動力。

學校評價的本質是對學校工作進行價值判斷,其根本的目的在於調節和引導學校的辦學方向,從而使學校按照一定的方向發展。我國現行的學校評價從產生至今始終表現出要求學校辦學走向標準化和規範化的強烈傾向。在學校評價實踐活動中,具體表現為強製用統一的標準來評價各級各類學校。這種學校評價模式的核心思想來源於工業化生產時代對標準化的追求,其評價的基本方式是鑒定,即通過設定一套固定的評價標準,然後參照這一標準來檢驗學校是否達到了既定的標準。這種學校評價模式可以被稱作“鑒定性評價”。在這種鑒定性學校評價模式中,政府(以教育行政部門為代表)是評價的主體和評價的上位者,學校則成了評價的客體與下位者。政府和學校之間是一種評價與被評價、督導與被督導、控製與被控製的關係。這種關係主要依靠獎懲手段和強力執行來實現。客觀地說,這種學校評價在曆史上曾經發揮過一定的積極作用,比如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學校的規範化水平和學校的辦學質量。但是,其消極的一麵也是非常突出的,最顯著的就是大多數學校都沒有自己的特色、缺乏個性,基本上是同一個模式,因為這種評價實際上是用“一把尺子”來衡量所有學校,而不管其差異如何。事實證明,這種做法不僅使原先基礎較好的學校失去了前進的動力,更嚴重的是挫傷了大多數基礎相對薄弱的學校主動發展的積極性。

在我國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上述這種學校評價模式顯然已經落後於時代,遠遠不能適應變化著的現實的需要,因而必須加以改革。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用發展性的學校評價取代原來那種鑒定性學校評價或督導式學校評價。發展性學校評價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促進學校發展為首要目標同時也是最終目的的新的評價方式。與鑒定性學校評價不同的是,發展性學校評價不是一種終結性的評價,而是一種“診斷性評價”或形成性評價,其目的在於診斷學校工作中存在哪些問題與不足,然後各評價主體(包括學校這一常為人們所忽略的被評價方)共同協商、拿出診斷意見,幫助學校更快更好地發展。在發展性學校評價體係中,評價者同時是服務者;而評價對象同樣也是評價主體。這種評價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對評價手段的有效運用,為學校教育活動的價值增值提供保障與服務。發展性學校評價關注評價對象的發展態勢和發展潛力,注重診斷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和最佳策略。如果說鑒定性學校評價主要關注的是學校教育中的現實價值,那麼發展性學校評價則更多的是關注學校教育中的潛在價值和如何創設使潛在價值向現實價值轉化所需要的各種條件。個性化的發展,也即適合本校特色的發展,而不是一般的模式化發展應該是每個學校始終不渝的追求方向。

一、個性化

個性化是發展性學校的首要的基本特征,發展性學校必然是一個具有個性化的學校。所謂個性化,是指每一個發展性學校都有自己區別於其他學校的獨特之處,譬如學校傳統、辦學思想、辦學方向、師資隊伍以及學校文化建設等。個性化學校應該首先從學校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著眼,重在發揚和開掘學校內隱的精神風貌和在長期發展中所形成的厚重的曆史積澱。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建設大多還停留在傳統的模式化階段。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我國學校的發展必然要經曆一個從模式化到個性化的過程,因為在模式化學校時代學校的個性得不到伸展,學校發展的內在動力和生命受到了極大的抑製。曆史地看,“如果說標準化大生產是工業化時代的基本標誌,那麼個性化的生存和發展則是信息化社會的根本追求。如果說工業化時代學校是‘同而不和’,各學校以同一標準為目標,卻又因彼此間的過度競爭而相互妨礙,那麼信息化社會的學校則是‘和而不同’……”就我國而言,在計劃經濟時代學校結構與整個社會的政治結構、經濟結構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大一統的垂直行政管理體係,其本質是同質性,因而出現“千校一麵”也是不足為奇的。隨著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同質性被打破,異質性、多元化變成了社會的主旋律,由此構成了一幅斑斕多姿的社會畫卷。在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社會裏,個性的魅力和價值得到了極大地彰顯,不管是人的個性抑或是事物的個性都受到社會的尊重和珍視。對於學校而言,現在已經不是如何機械地去迎合一套固定的標準,從而達到某一預設的模式,而是根據各個學校具體的曆史和現實條件充分挖掘自身的獨特優勢,變模式化學校為個性化學校。通俗地說,發展性學校追求的目標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異”,比如一所具有悠久辦學曆史的學校就不一定非要和一所新興學校在“新”字上“拚”,相反,倒可以在自己的文化底蘊上下功夫。同樣地,新學校也無須去和老學校比曆史,而要多琢磨琢磨如何創新,在“新”字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