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課程改革論(1 / 3)

第一節當代世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

一、當代世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

(一)當代世界基礎教育改革的動因

當代世界範圍出現了重大的教育變革,其主要社會動因,

一是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變遷的推動:這些變遷反映在“全球化”“信息化社會(後工業社會)”“知識經濟”“新技術革命”“數字化空間”“民主化”“以人為本”“和平與發展”等成為高頻率的社會主流名詞。二是劇烈的國際競爭的驅動:當代世界競爭出現了從以硬實力為主到軟實力和硬實力並重的趨勢;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出高速發展、貧富差距拉大、周期性震蕩等特點,產業結構呈現出服務業、信息業成大頭的倒金字塔態勢;綜合競爭方式呈現出從戰場到商場、校園和互聯網世界,從力戰到智戰、從暴力方式到非暴力方式等特點;而當代國際各種競爭實質上就是人口素質或人才的競爭。三是人類自身生存與發展需要的推動:人類迫切希望開發潛能,提升自身價值,實現自由、和諧與全麵發展,但戰爭、恐怖、犯罪、貧窮、疾病、環境與生態危機等在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上述三個方麵都對教育、課程、教學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因而各國都把改革作為應對的主要策略。

(二)當代世界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潮流與態勢

當代世界基礎教育變革與發展的主要潮流體現為教育的民主化、終身化、國際化、個性化、智能化、倫理化、信息化等。當代世界基礎教育變革與發展的主要態勢:一是鍾擺現象,表現在傳統教育與進步主義教育的擺動、現代教育與後現代教育之間的交鋒、科學主義教育與人文主義教育之間的衝突、民族化(本土化)與國際化之間的矛盾、學科知識中心課程與經驗(活動)中心課程之間的反複。二是相向運動,表現在東方教育價值觀與西方教育價值觀在衝突磨合中相互接近、靠攏,教育與課程政策的集權體製與分權傳統在相互借鑒中融合。

(三)當代國際社會對社會成員和人才的基本要求

1.對一般社會成員的要求。奠定健全的價值觀基礎,形成健康負責的生活態度和科學文明的生活習慣,具有創造意識和能力,具有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善於與他人共同生活,從“學會生存”到“學會關心”和“學會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瑞典的格林伯爾提出了“三本護照”之說:“第一本護照”是指通過學術教育,獲得學曆證書;“第二本護照”是指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獲得技術證書;“第三本護照”是指通過創業教育,獲得創業證書。這些都對社會成員提出了基本要求。

2.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人才培養目標趨向於國際化、個性化、智能化和倫理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教育委員會“北京會議”提出的七條人才標準具有代表性:①積極進取、開拓的精神;②崇高的道德品質和對人類的責任感;③在急劇變化的競爭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④有寬厚紮實的基礎知識,有廣泛的聯係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⑤有終身學習的本領,適應科學技術領域綜合化的發展趨勢;⑥有豐富多彩的健康個性;⑦具有和他人協調和進行國際交往的能力。

二、當代世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趨勢

(一)課程目標

1.關注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1)重視全麵奠定學生人生發展的基礎性素養。主要包括:①基礎知識,與傳統的學科基礎知識不同的是,這裏的基礎知識不僅僅是學科基礎知識,更側重於學力基礎,或者說是基礎性學力;②基本技能,除了傳統的讀、寫、算等技能之外,更重視表達、溝通、合作、搜集處理信息的素養以及一些基本技術等;③基本態度,是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人類的核心價值觀,以及健康向上的信念與感情,比如民主、自由、博愛,公平、正義等;④基本品質,是對人對事的基本品性修養,如奮發進取、自強自立、獨立思考、誠實守信、遵守規則、法製意識、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等等。(2)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規劃人生和自由創業的能力。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很重視在學校就培養學生的這種意識和能力。我國台灣省2000年頒布的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發展學生十大能力中,第一條為“增進自我了解,發展個人潛能”,第三條為“提升生涯規劃和終身學習能力”第七條為“增加規劃、組織與實踐的知能”,第十條為“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著眼於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規劃人生和自由創業的能力的。(3)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與能力。自從20世紀60年代“終身教育”這一名詞提出到對“終生學習”和“學習化社會”概念的普遍認同,不僅在整個社會重視“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人生”的建設,而且學校課程也著眼於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與能力的培養。

2.關注差異、尊重個性。這是西方教育的優良傳統,在當代課程設置更是多樣化發展。主要體現在:(1)個性化“跑道”設計和自由選擇“奔跑”的起點和過程,如芬蘭的高中不分年級製;(2)減少劃一性必修課程,增加選修課程,盡可能適應每個學生的興趣、潛質和智力類型的需要;(3)選修課程的多樣化與微型化;(4)課堂上真正關注和實現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在較小的班額中,師生、生生之間充分開展對話,每個學生都有自由表達的機會和權利。

3.重視創新、鼓勵標新立異。如美國從學校、家庭到社會,都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中國家長在學生去上學時往往囑咐“聽老師的話”、“不要搗亂”,回來後不是問“考多少分”就是問“作業寫完沒有”;而美國的家長則一般是在學生去校時說“祝你有好運氣”、“祝你有新的想法”,回後就問孩子今天向老師提了幾個問題,難住老師和同學們沒有,如果難住了,家長就高興得不得了。學校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的策略:(1)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乃至冒險精神,在課堂上,學生可以提出任何問題,讓老師解答,哪怕在一般人看來是“荒謬絕倫”的問題;(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想象、探究發現、獨辟蹊徑、標新立異,考試時如按老師講的回答往往得不到高分,有創見的答案才得高分;(3)支持學生自由創意,欣賞學生的獨特見解。

4.強調綜合實踐能力的發展。重視觀察、實驗、操作、製作等活動;重視勞動、職業與技術教育活動的開展;重視研究、探索性學習。日本的“綜合學習”、美國的“探究性教學”、歐洲一些國家的“項目學習”、法國初中的“多樣化途徑”和高中的“有指導的學生個人實踐活動”、香港的“專題學習”,以及我國新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都高度重視學生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課程內容

1.課程內容的綜合化。一是體現在學科內的整合和學科之間相互滲透與貫通;二是體現在學科知識與社會問題解決實踐中的溝通和聯係,重視解決人類社會麵臨的普遍問題與各種危機。

2.課程內容的生活化和人文化。加強課程、教學與生活、社會、時代發展的聯係,聯係學生的知識背景、經驗,關注書本知識與生活知識的結合;及時更新課程內容,使之反映社會與科技發展的水平和要求。同時,更加重視“做人”與“成人”的人文主義教育,矯正唯科學主義傾向。

3.課程內容的國際化與多元化。課程內容適應全球化的趨勢,日益具有國際化的特點,在與本土民族文化的博弈中螺旋式漸進發展。同時也更加尊重多元文化的並存,重視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積累;重視多元主義價值觀,注重國際理解與國際交往的教育。

4.重視環境與生態教育。環境與生態教育是各國普遍重視的課程內容,這不僅是因為環境生態危機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也因為環境與生態本身就是重要的綜合性課程內容。

(三)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決定課程功能,課程功能決定課程價值,當代世界各國都重視課程結構的變革,總的趨向是課程結構更趨於多元性、均衡性和整合性。課程類型更加多樣化,更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和自由選擇。

(四)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的變革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教師的教學方式轉變的特點是:從注重知識的接受性教學向注重綜合能力的探究性教學轉變;從單一的認知性教學向多維的體驗性教學轉變;從機械的決定性與獨白式教學向互動、交往與對話式教學轉變;從統一的齊步走的教學向有差異的個性化教學轉變。

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一是從傳統的學習方式向現代學習方式轉變,即由被動性(要我學)趨向主動性(我要學)、由依賴性(我不能學)趨向獨立性(我能學)、由統一性(一刀切)趨向差異性(個性化)、由灌輸式(死記硬背)趨向體驗式(經曆感悟)、由學科知識趨向問題解決;二是從單一的接受性學習轉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建構性學習與反思性學習等方式。

(五)課程評價

世界課程評價改革總的趨勢是,從知識性視野走向發展性視野,從學業視野走向學力與人格視野,從關注既定目標的檢核走向關注過程、情境與個性化表現,從單一、片麵的學科知識學習評價走向全麵綜合發展的評價,從劃一化評價走向差異性評價,從價值判斷與結果認定走向理解與協商、批評與鑒賞,從量化評價走向質性評價,等等。

(六)課程管理

當代世界各國都在課程管理體製上進行改革,主要趨勢是集權管理與分權管理的相互靠近和借鑒,以充分發揮各級課程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和特色優勢。在學校裏,一是實施校本課程管理與領導,強調課程的自主發展和多元的課程開發;二是課程更新機製充滿活力,建設學校課程發展共同體,實現多主體的參與;三是重建學校文化,建設學習型、對話型、開放型、探究型和反思批判型學校課程文化,彰顯學校課程特色,實現校本發展。

第二節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理路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基礎教育大國,基礎教育發展水平反映我國社會發展的文明程度,直接關係到國家民族的未來興衰榮辱,因此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的宏觀理路至關重要。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應基於如下基本理念與路徑。

一、改革宗旨:以人為本,趨向人性

(一)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人類社會經曆了數千年發展而獲得的一種共識,那就是社會發展必須基於人本身的發展,從而成為當代人類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從社會發展進程看,人類社會經曆了“以神為本——英雄為本——權力為本——金錢物質為本——以人為本”這樣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最終反映了人類對自身權利與價值的認識和社會發展的目的與主體的肯定。從我國的情況看,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了“以人為本”為核心思想的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二)趨向人性

趨向人性就是走向人性化的教育,它是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和具體表征。基礎教育的人性化,首先要著眼於學生完整生命的養育,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其二,要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解放學生的內部力量;第三,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價值和權利;第四,要滿足學生的各種合理需要,關注學生的興趣、態度,基於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進行教育;第五,要重視學生的情感與意誌領域的健康、健全發展。

二、改革目標:發展個性,健全人格

(一)發展個性

個性即個體獨特性,個性是一個人區別於另一個人的主要特征,是人類共性形成的基礎和前提,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構成人性。個性是人性中最為寶貴的資源和品質,是人類智慧與潛能的豐富性、多樣性的源泉和寶庫。個性發展是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動力源泉,沒有個性的充分自由發展,其他一切發展都是空中樓閣。缺乏個性的人會淹沒在群體意識之中,就談不上有獨創性和自主發展能力。隻有個性的豐富多彩和愈加發達才會有群性或共性的豐富統一和群體能力的高層次趨向同質。就我國而言,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社會的全麵進步,都需要建立在每一個體的創造活力上,需要最大限度地發展人的自主性、主動性和獨特性,有賴於個性的充分自由發展。誠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所指出的:“個性的多樣性、自主性和首創精神,甚至是愛好挑戰,這一切都是進行創造和革新的基礎”。

發展個性,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就是發展人的獨特性,每個人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其獨特性,眾多的獨特性構成了國民整體素質的豐富性與多樣性。獨特性表現為獨立的人格、獨到的思維、獨創的品質、獨具的意誌。其次,要發展人類普遍意義上的核心價值觀念,諸如自由、民主、博愛、誠信、負責、法製等觀念,其實就是發展共性品質和思想觀念,也就是共存、共在、共有、共榮的觀念,因此,個性是共性發展基礎上和諧發展的個性。其三,要發展自主性,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判、自我完善的精神與能力。

(二)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就是培養健全的人格。人格實際上就是人的共性與個性統一於個體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整體特征。健全人格與發展個性之間有著天然的聯係,個性必須是健全人格的個性,人格必須是個性與共性協調發展的人格。如何健全人格呢?首先,培養獨立型人格,獨立型人格就是無奴性和自卑,不輕信、盲從、依附,不唯書、唯上、唯權威,具有探究創造的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其二,形成自尊型人格,就是要自尊自信、自強自立,能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同時尊重他人,善於溝通交流、合作分享。其三,培養主體性人格,就是弘揚主體地位,發展主體間性,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學會學習、思考,善於判斷、選擇和決策。其四,形成文明型人格,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行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