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課程改革論(2 / 3)

因此,“在國家宏觀教育目的的構建上……要著眼最大限度地發掘人的智慧與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和創造精神,注重發展個性,培養健全、富有活力的人格和麵向世界的中國人,應堅決摒棄那種培養盲從愚忠、唯書唯上、循規蹈矩、缺乏個性和靈氣的傳統目的模式。”

三、改革路徑:基於交往,回歸生活

(一)基於交往

交往就是共在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與相互理解,也就是溝通、交流、傾聽、協商與對話,分享、合作與體察。交往不僅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對話,而且包括人與自然、社會、自我的交往與對話。交往不僅是當代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是教育的基本活動方式。當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特征就是要從主體對客體“灌輸塑造”轉變到主體間的“交往對話”。因此,交往不僅是一種變遷著的社會性行為,也是教育活動的主要表征和路徑。

(二)回歸生活

生活是生命的親曆和體驗,生活世界是與科學世界相對應的一種經驗係統,是人置身於其中的真實的現實世界,具有具體形象性,是人的直接經驗和非結構性經驗的來源。而科學世界則是符號化的世界,具有抽象概括性。科學世界源於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反映科學世界。在教育實踐中,隻有把科學世界還原於生活世界,使之與學生生活世界融為一體,才能切入學生的經驗係統,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創造性。

學生的生活世界具有無窮無盡的教育意義。教育、教學的重要使命就是創設真實或類似真實的、具有挑戰性和刺激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的心靈直接麵對和際遇生活場景,在“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產生有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以高度的自信心和積極的態度,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探究問題中產生自己的觀念,在不斷解決問題的活動或行動中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和做人,獲得良性發展。因為每一次解決問題的行動就意味著知識的重新編碼、信息的重新組合、經驗的再加工改造,因而也就需要不斷調整認知結構、行為方式、人際關係和情感態度,不斷建構“個人意義”和人格特質。因此,生活世界的本質並不儲存於書本知識之中,而存在於學生對生活本身的經曆、探究與思考的經驗改組或改造過程之中。

四、改革重心:實現“返魅”,重建概念

(一)靈魂:實現“返魅”

所謂“返魅”,是相對於“祛魅”而言的,“祛”就是祛除、除掉之意;“魅”就是魅力或魅性;“祛魅”就是祛除原本有的“魅力”或“魅性”;“返魅”就是返回這種“魅力”或“魅性”。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或者說整個教育的最大弊端,一是人的精神的被袪魅或先天性缺失,也就是人類精神家園的失落,整個一代人乃至幾代人喪失了理想和信念,缺乏尊嚴感和自立精神,更談不上有堅定的信仰,人生觀、價值觀由實用主義主導,處於較低層次,過於淺表化、功利化和庸俗化,導致人的感覺粗糙、思想貧乏、目光短淺、精神荒蕪、道德滑坡、境界低下、人格扭曲,成為一種典型的“單向度的人”。二是教育的魅力被祛除或自覺的喪失,即教育所具有的能夠吸引人、升華人的內在魅力的喪失,這就是教育的“祛魅”。誠如有的學者所說的,它是“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祛除了受教者這一作為‘人’的這樣一種活的生物體所有的複雜性、不確定性、神秘性以及自決性”。換言之,也就是將生動豐富的教育教學思想、實踐納入枯燥的理性話語,進行理性的“脫水”,抽去了豐滿的“血肉”,隻剩下了“骨架”。因此,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靈魂,是實現精神的“返魅”,需要從以下兩方麵著手。

1.重建精神家園和重塑教育精神。首先,重建全人類的共同精神家園。在當代全球化浪潮下,全人類必須有共同認同與踐履的精神境界與價值觀念,它是人類的共同棲身之所與存在之道,因此就是人類的共同精神家園,主要有自由、民主、人權、平等、公平、正義、博愛、誠信、負責、紀律、法製等。其二,重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就是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境界,包括愛國信念、民族精神和向心力、凝聚力,以及奮發進取、開拓創造的精神等。這些精神雖然摸不著、看不到,但卻能時刻感受到缺乏它的情感痛苦、精神淪喪和人格扭曲。其三,在此基礎上重塑教育精神。教育精神就是類似教徒那種虔誠的服務精神和奉獻精神,如孔子、孟子那樣窮處陋巷而不改其樂的精神追求,如蔡元培、黃炎培、晏陽初、陳嘉庚、陶行知、魯迅等人那種孜孜以求地救國救民兼濟天下的服務精神。因此,無論是國家領導人、社會公眾和教育者,都應具有這種教育精神,國家才有振興的希望。

2.實現教育的“返魅”。教育的“返魅”實際上就是高揚人性的大旗,適當返回到感性、神秘、不確定性、不可預測上來,清除理性、邏輯話語過度表達的遮蔽,用鮮活、生動、情境化的話語方式將教育本有的魅力展示、表達出來。

如何實現教育的“返魅”呢?在教育的價值上,是重返高尚、高貴之魅力,作為一項觸及人類靈魂的文化傳承與創造的事業,教育不應當市場化、經濟化和政治化,淪為市場、時政和意識形態的“婢女”。在教育的特征上,重返精神與智慧、詩意與靈性、生動與純真之魅力。在教育目標上,祛除齊步、劃一之癖,返回到發展個性、自由展示、表達、創造之魅。在教育內容與知識的選擇上,祛除單一、僵化的知識灌輸之魅,活化知識,讓知識成為智慧的助手,推動實踐能力的形成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促使個人經驗和即時感受進入教育教學活動過程,揚棄唯理性知識超越時空的合法外衣,返回到人的當下生活和現場活動,在情境中建構知識與態度。在教育過程上,重返學習賦予人的快樂與激情之魅,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充滿求知、探究的欲望,學習過程始終奔湧著生命活力,湧動著創造力和思考力。

(二)重點:重建概念

要實現教育的“返魅”,必須進行一係列概念的重建,即對教育、學校、學習、課程、教學、教師、學生等概念進行重建或更新。課程、教學、教師、學生等概念重建或觀念更新將在後麵有關章節中進行論述,這裏僅對教育、學校和學習的概念重建進行闡述。

1.教育概念的重建。作為人類有遠見和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形式——教育,不能淪為靜態知識的灌輸和既定倫理的規訓,而應是一種激發人的潛能,張揚人的本性,煥發人的生命活力,彰顯人的價值、提升人的生命質量的生長活動,是教育主體在特定的環境中互動交往、共同發展的活動過程。因而,教育不應僅是單一的知識傳授、技能訓練活動,或者說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讀書、教書,而應是在互動、交往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全域發展的活動;不應僅是靠外在的灌輸、說教、加工、模塑、控製的活動,而應是內在的自主自覺的建構知識和人生意義的學習與成長的活動;不應僅是單純的、機械的記憶、模仿、訓練、練習、考試等活動,而應是生命活力的激發活動,是體驗、理解、感悟、探究、思考、想象和創造的活動。教育,尤其不能成為愚弄、教唆、欺騙、威脅、控製、奴役等製造愚昧和工具的活動,而應是一種指向人自身發展的、使人向善的活動,是使人成為具有良知、正義、批判精神的主體人的活動。

2.學校概念的重建。學校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產物,既有進步性,也可能有局限性。它本應該成為追求知識、幸福和快樂的地方,令人向往、癡迷的地方,心靈解放的地方,學生在這裏感受到真實、真誠和真理,充滿了探索與創造的精神和氣氛。但是,現代學校辦得越來越像軍營、工廠和養殖場,甚至像監獄和精神病院,成為精神、智慧和心靈的“屠宰場”。在這裏,學生與世隔絕,成為被加工、生產的產品,不僅剝奪了學生的最基本的學習權力,即自由思考、自主選擇、決定和探究的權利,而且將學生作為控製和奴役的對象,甚至剝奪了學生的生存與健康權,讓學生厭煩、痛苦和恐怖,出現了嚴重的生存危機,以致有學生地發出了“是誰發明了學校”的責問。

因此,雖然未來學校以何種方式存在與發展,目前不可預測。但在當下,學校概念需要進行重新認識和構建。如何重建學校概念呢?

(1)學校價值和目標的重建。學校存在的根本價值或者最高價值在於開發人的潛能、提升人的生命質量與品位。學校的目標是促進學生學力的形成和人格的健全發展,成為師生學習的樂園、精神的家園、心靈的棲息地。

(2)學校功能的重建。一方麵,學校不是以學習功課應付考試和升學為目標的機構,而應是孕育民主社會的學習共同體,學校學習是為了培育每個人的理智和情感,培養有個性、有創造活力而又負責任的民主社會的合格公民,通過學校文化的浸染來實現民主社會的重建。另一方麵,學校不僅僅是傳遞已有知識的地方,更應是成為更新、創造知識與思想的地方,對話、探究、思考、審視、質疑、監督、批判應是學校的重要功能,也就是說,學校不是社會特殊利益階層的工具,而應是人類文明的驅動機和公民社會發展的助推器。

(3)學校使命的重建。學校的基本使命在於尋找、發現和創造適合每一個人的學習方式,引導每一個人在巨大的“可能性空間”中選擇最佳發展領域,根本使命在於促進每一個人的生動活潑、充分自由的發展,獲得自我教育、自主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4)學校活動方式的重建。要祛除塑造式、控製式教育活動,進行自由自主式教育活動,尊重與歸還兒童的基本人權(含學習權利),著眼於學生個性化的形成和自主性的提升,讓學生學會求知、思考、判斷、選擇、決策和負責任。

(5)學校文化的重建。首先,學校要成為師生的“發展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是以師生的“學習、合作、分享、信任、發展”為核心精神,以追求每個人的成功人生為目的,以校本發展為共同願景,在互動協作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牢固的精神與思想聯係。其次,學校要成為“永遠處於創作中的集體作品”,教師和學生以創造者的身份,不斷地再思考、再想象、再創作,真正形成有激情、活力、新質的學校文化。

3.學習概念的重建。在這裏,學習已經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成人指導和管教下的知識學習,而是作為主體的學生自覺吸納知識與思想,主動適應和改變環境,並與內外環境積極進行知識、信息與觀念交換的活動過程,它與生活、生存與發展自覺地融為一體,有如下特點。

(1)他主學習與自主學習結合。他主學習就是由他人或成人來確定學生的學習目標、內容、程序和方法的學習;自主學習則由學生自己來確定學習目標、內容、程序和方法的學習。傳統教育的主要特征就是他主學習。雖然在一定人生階段他主學習是必要的,但其絕對化必然導致學習目標的劃一、學習內容的狹隘、學習程序的機械和學習方法的枯燥,導致學習興趣的泯滅和內在動力的消失,其極端化狀態就是發展為對學生的徹底奴役和控製。

(2)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結合。這兩種學習都是必要的,但在當代社會條件下,探究性學習或研究性學習更為重要。接受性學習是基礎,而探究性學習是發展創新能力的平台,是升華人的學習品質和人生品位的標誌。

(3)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結合。獨立學習是不依賴於別人的幫助而進行的學習,合作學習是在群體中進行的互助式學習。獨立學習是基礎,是深度思考的必要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是借助於群體思維的優勢,既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人類的存在方式,因此要在學習過程培養合作意識與能力。

(4)理性學習與感性學習的結合。理性學習就是運用抽象邏輯思維的方法進行的學習,是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從而獲得理性認識的學習,主要是書本知識的學習;感性學習,主要運用具體形象思維的方法進行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親身行動經曆和操作以及審美活動來獲得個人實踐性知識與獨特世界的學習。

(5)現實學習與虛擬學習結合。現實學習就是在真實的學習環境中與真實的人物交往互動所產生的學習,是傳統的學習方式。虛擬學習就是在網絡環境中與不知名或虛擬的人物互動所產生的學習,是一種新興的學習方式。它包括虛擬學習社區、虛擬校園、虛擬課程、虛擬培訓、虛擬遊戲等方式進行的交互式或仿真式學習。如SecondLife是全球最大的虛擬世界遊戲,中文名為“第二人生”,由總部位於美國舊金山的林登實驗室(LindenLab)於2003年7月推出,用戶總數已經超過1000萬。在這個遊戲中,林登實驗室隻提供土地及遊戲幣—林登幣,土地上的一切則完全交由用戶自己創造,每個用戶都可以在第二人生中建立自己的一個虛擬角色,與同在這個虛擬世界中的其他人發生各種各樣的關係,實現自己在第一人生中沒能實現的夢想蔣偉.虛擬學習,天天向上。

(6)正向學習與逆向學習結合。正向學習就是學生向老師學習,逆向學習就是老師向學生學習。為什麼要進行逆向學習呢?這是因為,從社會角度看,數字化、後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時代愈益表現出社會成員代際相互學習的學習化社會特征;從個體角度看,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特點、個性與潛能,都有別人難以企及的優勢,師生之間也不例外;從當代學校功能來看,今後將會越來越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越來越成為探索知識和真理,成為對話和合作、分享和創造的地方;從兒童學研究來看,兒童世界是一個神奇的世界,具有獨特性、獨立性、豐富性和探索性,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有靈性和詩意,更奇妙,更複雜,充滿了夢想、熱情、活力和美。那麼,向學生學習什麼呢?主要是學習他們的學習新知識與技術的快速能力,解決問題的智慧、靈性和行動力,麵對困難的勇氣、樂觀態度以及天然的良知與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