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教師專業自主發展論(1 / 3)

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有三:一是製度化的教師教育,包含職前專業教育和職後繼續教育;二是校本研究與培訓;三是專業自主發展。如前所述,教師專業自主發展是教師個人自覺自願進行的自我評估、自我規劃、自我完善與更新的自覺自主提高職業素養的活動,一般是伴隨著教師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進行的,是一種最持久有效、最具有內在動力、最經常的發展途徑。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主要方式與途徑是:持久的讀書學習、全方位有深度的教育思考、自覺的教育實踐和深入的教育研究,本章對此進行研究。

一、為什麼要讀書

國際閱讀學會在總結了讀書對人類的巨大益處之後,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為國家的競爭力最終取決於精神的力量,而精神力取決於閱讀力。”朱永新.讓閱讀成為中國人的日常習慣[DB/O].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DB/O].

建設學習型社會則必須在全民中營造熱愛讀書學習、終身讀書學習的良好社會氛圍。因此,教師要做全社會讀書學習的楷模,把讀書學習作為專業發展的最重要途徑。

教師作為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的接力手,就是終身與書為伴的職業,所以應是書籍的天然愛好者和自覺閱讀者。而要做具有深度、廣度和高度的教師,除了悟性、思考和實踐體驗外,就要靠前人、他人的智慧、涵養、熏陶和護持。隻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開闊的視野。所以,無論是什麼學科、專業的老師,都需要人類精神的滋養、人性光芒的映照,都需要和人類古今中外睿智的精英對話、溝通,以獲得靈氣、銳氣、誌氣、勇氣和正氣,獲取靈感和理智之光。這種文化底蘊和精神氣質主要靠讀書來培養,誠如古人所說的“胸有詩書氣自華”。沒有書香之氣的教師,其形象就會黯然失色,就是一個麵目可憎、低級乏味的“教書匠”。“教書匠”隻能教人以程序性、技術性的知識和技能,永遠難以攀登真正的象牙之塔,窺見神聖的人性和理性的殿堂。沒有書香的熏陶,教師就如斷了翅膀的鳥兒一樣,永遠難以翱翔於人類文明的藍天白雲之中。許多優秀教師就是得益於書香之氣的,如我國著名語文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老師隻念過初中,但卻知識豐富,思維敏銳、思想超前、見解超常,成為一個有智慧的教師,就是靠潛心讀書學習獲得的。所以說,書籍是教師專業生命活力的天然滋養品,是專業發展的源頭活水。

實際上,任何一個領域的巨擘大家,無一不是靠終身孜孜不倦地讀書學習而成就的。國外的林肯、富蘭克林、愛因斯坦、愛迪生、馬克思、恩格斯、高爾基,以及我國的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魯迅、梁漱溟以及許多政治家、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他們都沒讀過什麼著名的大學,有的甚至連中學都沒上,主要是靠自主讀書學習而自成一家的。

二、讀什麼樣的書

不讀書的教師注定成不了優秀教師,更不遑論成為大家;然而不善於讀書也難以有所作為。善讀書首要在於會選擇所讀之書。古人說“開卷有益”,但今天看來是不全麵的,隻有開優秀之卷才會有益。這優秀之卷,主要是指世界經典名著和各領域、各學科公認的優秀之作。我們從如下五個方麵擇其要者列舉一些書目供參考。

一要讀各種人類經典和世界名著。這些經典名著代表了人類的最高智慧、至純德性和核心價值觀,是人類思想文化的代表作,不管我們的專業背景是什麼,都要認真讀一些。中國國學經典有:《詩經》《楚辭》《老子》《論語》《莊子》《孟子》《史記》《資治通鑒》《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紅樓夢》《三國演義》《菜根譚》等。世界各方麵代表性經典名著:文學的有《浮士德》《哈姆萊特》《戰爭與和平》《老人與海》等,史學的有《世界史綱》《羅馬帝國衰亡史》等,政治學的有《理想國》《社會契約論》《政府論》《正義論》等,哲學的有《西方哲學史》《純粹理性批判》《邏輯哲學論》《從邏輯的觀點看》《人論》等,法學的有《論法的精神》,政治學的有《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共產黨宣言》《聯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等,宗教方麵的有《古蘭經》《聖經》《般若心經》等,科學方麵的有《物種起源》《相對論的意義》《第三次浪潮》《時間簡史》《基因論》等。如果認真讀了這些書,基本上就可以“思接千載、視通萬裏”,觸摸到人類文明的精髓,掌握人類最有價值的思想觀點,為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當然,要有時間和精力,閱讀範圍和視野還可以再拓寬一些。

二要讀教育經典,讀教育學、心理學方麵的優秀代表作。教育學上的:如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福祿貝爾的《人的教育》、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盧梭的《愛彌兒》、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卡爾·雅斯貝爾斯的《什麼是教育》、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阿莫納什維利的《學校無分數三部曲》、保爾·朗格朗的《終身教育引論》、大衛·傑弗裏·史密斯的《全球化與後現代教育學》、內爾·諾丁斯的《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等,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以及《學會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聯合國大會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等文獻。心理學上的,如馬斯洛的《人性能達到的境界》《自我實現的人》、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等。另外,還可以讀一些我國當代教育學者的著作,如肖川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朱永新的《新教育之夢》等。

三要讀本專業的優秀著作或經典文獻,這是最基本的讀書內容。無論何種專業的老師,最好每個學期要精讀一到三本有價值的本專業學術專著。同時,要定期閱讀本專業的權威性期刊,以把握學科前沿動態和最新發展趨勢。

四要適當讀一些當代新銳作者的前衛著作和成功勵誌作品。如斯賓塞·約翰遜的《誰動了我的奶酪》、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煉》、奧格·曼狄諾的《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拿破侖·希爾的《人人都能成功》等,這類著作一般披堅執銳,開辟領域或引進新的思想,讀來可以開闊視野、豐富信息、更新觀念,令人耳目一新。

五要泛讀、瀏覽一些與自己專業毫不相幹的其他學科的書。有人說教師應是雜家,就是說要知識麵廣。有的老師隻看專業書,容易自我封閉,與世隔絕。讀讀其他專業或領域的書,了解不同的學科、不同的事實、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打通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界限,吸收截然不同性質學科的營養,往往可以觸類旁通、誘發靈感、啟迪思考,收到“牆內開花牆外香,牆外開花牆內香”之效,或者使人產生“跳出三界外,身在五行中”的感覺。因為適當地旁逸斜出,往往能夠曲徑通幽,接觸一個新天地,有所發現,正如貝爾實驗室貝爾雕像底座的鐫刻語:“假如你能偶爾偏離正軌,鑽進叢林,你一定能夠發現你從未見過的東西。”因此,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類專業的教師要多看些哲學、曆史、文學、藝術之類的著作,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的教師,要多讀些自然科學、數學方麵的著作,即使讀不懂學術專著,也要盡量讀些科普讀物。另外,各科教師最好都要讀一些綜合學科和橫斷科學方麵的書,如係統科學和複雜科學方麵的。

三、怎樣讀書

(一)要有讀書精神

什麼是讀書精神?就是在精神思想上,鍾情凝神於書籍,把讀書學習作為人生與職業最重要的精神寄托從而學而不厭、孜孜以求,甚至癡迷其中。近代著名思想家、詞人王國維說得好:“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教師的事業雖然不一定算得上大事業、大學問,但讀書治學、教書育人的道理是相通的,同樣也要有望盡天涯路、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裏尋他千百度的精神,才能做得好。

(二)要製訂讀書計劃

要做到讀好書,就要做好讀書計劃。讀書計劃一般可分為三種,一是長期計劃,這是終生或較長人生階段的計劃,可以仔細規劃,開列出必讀書目和完成措施;二是中期計劃,一般可以是兩到三年的讀書計劃;三是短期計劃,一般是半年或一年的讀書計劃。一年中,一般可以安排精讀十本左右、略讀二十本左右。有了計劃,還要嚴格執行計劃,紮紮實實,步步為營去完成。完成讀書計劃在於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做綿密不間斷的功夫。時間是要靠擠的,平均每天擠出兩個小時,再充分利用好節假日,可讀之書就很可觀了。毛澤東曾經總結的讀書經驗是:“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隻怕一日曝十日寒。”

(三)要講究讀書方法

1.虔誠靜心、潛心思考。首先要能沉下來,靜下心,安心讀書,澹泊名利,心無旁騖,才能收讀書之效;不然的話,是很難進入佳境的。人們常說“心靜自然涼”,但心靜也自然“亮”。這“亮”就是看得通透明白,能與自己的思想觀點、精神境界和體驗感悟相通。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大學》上也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禪宗講究“由靜入定,由定生慧”。其次要虔誠,要有基督徒讀《聖經》那樣的敬畏之心。我國古代思想家朱熹主張讀書要“居敬持誌”,曾國藩主張讀書要“主敬”,都是主張以純粹謹敬之心來讀書。再次要去浮躁,心浮氣躁、心猿意馬、急功近利,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見異思遷,肯定難有所得。所以,讀書一定要有淡定從容的心態,細心琢磨、反複品味。

讀書要與思考同步。讀書要通過思考來理解,不理解的東西,肯定不屬於你所有,哪怕記憶的再多,也是兩張皮。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不思考,就是兩腳書櫥,非徒無益,反而有害,讀得越多,貽害越大,這叫做“食書不化”。宋朝大儒周敦頤說過:“思則睿,睿則聖。”思考時需要祛除雜念、方能有所得。暫時不理解的也不要緊,可以放過去,待到你的閱曆與積累多了,思考多了,自然就能從初步理解到深入理解,進而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乃至融會貫通、書我一體了。雖然讀書不能靠死記硬背、機械記憶,但也要趁年輕記憶力好時多記憶一些經典、有用的東西,這就像牛吃草一樣,先吃進肚裏,然後慢慢“反芻”。這種“反芻”有的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乃至一生來進行的,猶如吃飯、有一個嚼碎、消化、吸收、轉化的過程。《論語》一書,作者不知讀了多少遍,還有不少不懂甚至根本不理解的,不過也不妨礙去研究它,《老子》《孟子》等書也是。要是所讀過的書都能理解了,那就不得了了,就是真正的專家了,有很多專家一生隻治一部經典,還誠惶誠恐的,怕未能弄通。

2.精讀與略讀、反複讀與瀏覽相結合。所謂精讀,就是細讀、深思、深挖、慎取,把書“吃”進去,融化到思想精神中去,以達到書我一體的境界;略讀就是觀其大略,記其旨要與梗概。有些書要反複閱讀的,以便深入理解;有些書可以瀏覽,以博聞強識。需要反複閱讀的書,一是因為“好書不厭百回讀”,二是有些書需要反複閱讀甚至終身咀嚼,才能得其奧妙。

3.能夠“鑽得進、記得下、走得出”。“鑽得進”,即鑽進知識、理論中,專心致誌,結合實踐經驗潛心體會感悟書中的道理,實現主客體的融合,進而達到“精騖八極,心遊萬仞”。“記得下”即不動筆墨不讀書。記什麼呢?一是對書中的主要觀點、核心思想和主要內容,要善於“提要鉤玄”,概括總攬,這樣就可以博觀約取,囊全卷於數語之中;二是書中的重要材料和重要文獻書目出處等要隨手記下來備用和備查;三是在讀書過程中,自己有什麼想法,要立即記錄下來,尤其是不同於作者的新看法、新事實、新材料等立即加以記錄。人的靈感、直覺往往產生於情境和“書境”的誘導、觸發和碰撞,才使我們可以通過書籍和作者在精神上相遇、對話。這種碰撞、摩擦所產生的火花,是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往往是倏忽而來、飄忽而去,稍縱即逝,“情境一失永難摩”。讀書的即時感覺和理解,也往往是最真實和可貴的,所以必須立即記下來。要是自己的書,就立即記在書上;不是自己的書,也要記在相應的地方。積累多了,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的思想鏈或知識庫。“走得出”是指最終必須從書本理論中、從別人的經驗中、從自己原有知識與認識水平中超脫出來,審時度勢,反觀自照,通過理性思考、經驗體悟來判斷、選擇和揚棄。

讀書無定法,可依各人的習慣、特長和經驗而有所不同。古往今來,許多大家的讀書心得值得我們借鑒,在這裏僅列一二供參考:我國現代曆史學家鄭天挺認為,在同一時間內精讀一本最好的書。一個字、一個詞、一個人、一處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從頭到尾,反複對照。文學家茅盾認為,讀一本書至少讀三遍:第一遍鳥瞰,即通讀;第二遍精讀,即細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毛澤東提出,讀書要四多:多讀,多寫,多問,多想。宋代思想家朱熹有讀書“三到”之說(口到、眼到、心到),胡適加上“手到”,魯迅再加上“腦到”,是為“五到”。北宋蘇軾自稱讀書采用“八麵受敵”法:一本書分作幾次讀,每一次探究一個方麵,深挖下去,獲得獨到體會,才算是收到讀書之效;把一本書的方方麵麵都掌握了,就等於變成了自己的東西,說話、寫文章就能多角度運用和聯想發揮。

四、書讀得怎麼樣

教師專業自主發展,讀書雖然是基礎,但也不可死抱書本,為書所困,成為麵目可憎的書呆子。所以,檢驗讀書效果的最終標準是要能做到知行統一,打通人生、社會和書境的界限。怎樣打通這三種界限呢?首先,要通過讀書掌握前人和他人的思想精粹,使書本知識真正變為自己的東西,為我所用。對別人的觀點,可分為自己認同的和不認同的兩種。對於認同的就要認真掌握,不認同的也要關注和思考其合理性。如果人家講得確實有道理,我們也要接納(不等於認同),至少要有一個實事求是的客觀態度。有時候,知識是產生於有分歧、有矛盾的地方,新觀點和思想對於自己的衝擊,不見得是一件壞事情。一本好書好比一桌盛宴,可口的菜肴很多,但也有的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口味,雖然不合口味的可以不吃,但還是有必要吃那些有營養價值、但不一定好吃的東西。因此,教師切忌把自己封閉起來,要持一種開放的心態,接納一切有用的知識和思想觀念。

其二,就是要善於甄別和判斷。也就是說,我們在讀書時要始終有自己的價值尺度和理想信仰,有獨立的反思批判精神,能判斷、善厘清、會取舍,能超越書境、書情和書意,不做隻會“尋章摘句”的“書蟲”和受困、受製於書的“書奴”,做到高屋建瓴、居高臨下,“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其三,最為重要的,就是踐履躬行。陸遊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的最高境界便是古人所謂“立功、立德、立言”這“三不朽”,最有價值的就是踐履躬行,也就是由知到行,敢於和善於應用書中的知識和原理,實踐經由讀書而產生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因為讀書不是為了裝點門麵,最終是為了豐富人生體驗,享受知識,造福於他人與社會。作者的體會是,一是將讀書與研究相結合,不斷進行理論的創新,實現知識的增值;二是將讀書學習與履行工作職責相結合,把工作當做事業和學問來做,從讀書中獲取實踐的靈感,力爭在教育實踐上有所創新,產生育人效益;三是把讀書的過程作為修養自己的品行和砥礪自己人生的機會,以形成寬視野、高境界,養成大氣度、貴品性和純人格。

在我國當前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中,一般認為教師的反思是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必要途徑,這是不錯的。但教師的思考不限於反思,反思並不能全麵概括和代替教師全方位有深度的教育思考。

一、教師全方位的教育思考

1.教師的教育思考,從曆時性角度,可分為行動前的思考、行動思考、行動後的思考三種。行動前的思考是指人在行動之前對行動的目標、過程、手段、結果所進行的預測、想象、期望和策劃,以便提高行動的效率,這是一種前瞻性思考,即古人所說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本真意義上的備課活動,如厘定目標、製訂計劃、選擇內容、確定方法等都屬於行動前的預設性思考,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