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教師專業自主發展論(2 / 3)

行動思考即行動之中的思考,也可稱為行動思維或即時思維,就是邊幹、邊看、邊想、邊調整,鄧小平稱之為“摸著石頭過河”。教師的行動思考主要表現為動態性思考和教育機智。教師在課前不可能把什麼都想到而預設種種方案,也不可能把什麼都放到行動之後去悠閑處理,有很多問題要臨機處置,當場決策和行動,甚至要改變預定的目標、思路、方法。這種現場行動中的思考即動態性思考。行動中的思考可以激發人的潛能,尤其是在危機或意料之外的狀態下,往往能夠激活人的應急機製,使大腦神經細胞的眾多信息豁然貫通,迅速產生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這就是教育機智,它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動態性思考。富於教育機智,是教師的教育智慧臻於峰巔的標誌。

行動後的思考,即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既往教育、教學實踐以及影響行為的認知、情緒、態度等的理性分析和思考,或者說是對自己言、行的反省和檢視,是一種反觀自照。反思的結果,可作為後續性決策和下一步行動的參考。許多教師雖然實踐經驗豐富,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因為不進行反思或不善於反思,許多寶貴的經驗、教訓都未能轉化成個人的專業智慧,像狗熊掰棒子,邊掰邊丟,到了最後兩手空空如也。因此,無論是對於教育、教學實踐的改進,還是教師的專業自主發展,反思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其實,思考或思維是一種過程,前後的連續性很強,很難嚴格區分其時間曆程及其前後聯係,隻不過反思是在行動結束之後的依然對行動的思考,並且可能會轉化為下一步行動前的思考,二者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如果沒有前兩種思考,反思也就是無所依托的。行動之中的思考與前後兩種思考也無法截然分開,因為時間和思想之流都是無法截然斬斷的,絕對與行動同步的思維也是很難界定的,也就是說,完全伴隨行動而展開的思維在時間上是很難度量的。因此,就整體而言,人的思想與思維是連續發展的,無法割斷的。

2.教師的教育思考,從形態角度,可分為潛思考、現實思考和元思考。潛思考也叫潛思維、先行思維,指先前行為積澱而形成的慣性對新行為產生的自動準備機製,或者說是一種行為積澱而成的類似本能的後天思想狀態,如一貫在行為上尊重學生、教育民主的教師,當一個學生違紀時,他會自然地用這種近似本能的思想狀態去友善地麵對學生,而不會去辱罵、體罰學生。現實思考指在實踐活動進程中的思考,也稱實在思考,包括前述行動前的思考、行動中的思考和反思。現實思考其實是一條思考之流,它的物質化或者顯性化,就是教師教育活動的連續性展開,如備課、上課、自我評價反饋等。元思考是教師對自己思考的思考與認識,即對自己的教育思想觀念的體係結構、教育思維的過程特點及其合理性與有效性等所進行的係統的理性分析、梳理與研究。元思考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思考,是專家型教師的必備的教育思維品性。

3.教師的教育思考,從性質的角度,可分為理性思考和非理性思考。理性思考是指運用邏輯思維進行的思考,其形式有概念、判斷與推理,其方法有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概括與抽象等,現實思考(包括反思)和元思考無疑是屬於理性思考範疇的思考。非理性思考是指對事物的形象與性質進行整體性的感知、理解與把握的思考形式,它不依賴於邏輯思維的方式,包括前述的潛思考(潛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等,其方式主要有教育聯想與想象、教育靈感與直覺等。教育聯想是一種從此事物想到彼事物或反之的思考,如從向日葵的趨光性聯想到學生的向師性,誇美紐斯的效法自然的教育思想,就是一種教育聯想。教育想象是一種對於未發生的事物所進行的思考,教育目的、教育預測、教育理想等指向於未來的預期都是想象的結果。教育靈感是一種不期而至的教育新創意、思想新火花,它像黎明前的曙光一樣讓人振奮。教育直覺是對教育事實、事理的一種整體感知和判斷,有助於我們迅速獲得解決有關問題的啟示。理性思考和非理性思考往往是共時性存在的,相互支持與依存的,很難把二者截然分開,並且其功能也是相互補充的,教師的教育機智即是二者的統一。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往往更多地運用理性思考,這固然沒錯,但是非理性思考也是一個廣闊的世界,它可以任由教師的思緒在教育的可能性空間裏自由翱翔。其實不管教育者是否意識到,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進行著非理性思考,很難想象缺乏非理性教育思考的教師會是一個什麼可憎的形象。所以,教育過程中的非理性思考和理性思考一樣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從如上分析來看,反思隻是思考中的重要一環而不是它的全部,而且和其他思考往往緊密聯係在一起,因此我們不能把它和教育思考的其他方式割裂開來。教師的每一種思考方式都是有其自身價值的,對於優秀教師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們要提倡並引導教師進行係統整體、廣泛深入、高瞻遠矚的全方位的教育思考。

二、教師有深度的教育思考

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策略與模式可以概括為“主動學習→積極實踐→深度思考→廣域合作”四個密切相關的環節,其中居於核心環節的是有深度的思考,深度思考就是上述係統整體、廣泛深入的教育思考。有深度教育思考的實質是不滿足於自己做過的事和走過的路,既不簡單重複、複製自己,也不機械模仿和抄襲別人。他們尊重權威、虛心求教而不會匍匐、拜倒在權威的腳下迷失自己。他們對世界上的一切人和事都有自己的判斷和評價,持觀察、欣賞或批判的態度而不受別人的暗示、蒙蔽或要挾。魏書生老師“向學生學習”的教育智慧、吳菲老師“不跪著教書”的教育人格、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民主”的教育理想,新生代教師向傳統挑戰的非確定性教育思維等,都是伴隨著深度思考而產生的。

能否有深度思考,是區別平庸教師與優秀教師的分水嶺。平庸教師其實就是不願思考、不敢思考甚至連一般的思考都不願展開的教師,不動腦筋的哲學其實是一種豬欄的哲學。反之,凡是有成就的教師都是善於深度思考的,從國外的誇美紐斯、馬卡連柯、蘇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到中國當代的霍懋征、斯霞、魏書生、孫維剛、李吉林、李鎮西等優秀教師,莫不如此。

有深度的教育思考是教師從“盲目的實踐者”走向“理性的實踐者”、從“自發的實踐者”走向“自覺的實踐者”,從“嚐試的實踐者”走向“智慧的實踐者”的核心要素,是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靈魂。因此,與其說做一個“反思的實踐者”,不如說做一個“思考的實踐者”,與其說做一個“學者型教師”不如說做一個“思考型教師”。因為教師職業天生是一個思考的職業,思考不僅是教師的權利,也是教師的天職。借用笛卡爾的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師思故師在,不思則不在。深度教育思考,是教師存在的前提和方式。人一思考,上帝就笑了;人一深度思考,地球就轉動了。教師一思考,教育就生動了,學生的生命就有活力了。從社會發展的意義上講,如果我國教師都能夠進行有深度的教育思考,那麼中華民族就真正地複興有望了。

第三節自覺的教育實踐

實踐是人類主體適應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行動方式,教育實踐是教師作用於教育對象的專業行動,或者說,自覺的教育實踐就是教師專業行動,其內容與方式,第九章已作了專門論述,這裏僅就教育實踐的意義、價值和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進行研究。

一、教師教育實踐的意義與價值

沒有教育實踐,教師就沒有存在的必要。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是一線教師的專業生命的基石,缺乏教育實踐經驗的教師是很難立足的。國外的從誇美紐斯、赫爾巴特到杜威,以及前蘇聯的馬卡連柯、蘇霍姆林斯基;中國的從孔子、朱熹到近代的蔡元培、陳鶴琴、陶行知、晏陽初,以及當代的優秀教師霍懋征、斯霞、魏書生、孫維剛等,都是教育實踐者,都善於從行動中醞釀思想、在經驗中升華理論。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成為自己教育問題的解決者,也即是要求教師成為課程教學實踐的反思者。因此,教育實踐是教師專業生命的根本標誌和教師專業存在的前提。

(一)教育實踐是天然的教育實驗活動

教師每天都浸潤在日常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是天然的教育實驗主體。學校、教室、班級等場所,就是天然的教育實驗室。一線教師不僅是教育理論的消費者,而且也可以是教育理論的生產者,完全可以通過自覺的教育實踐去創造真正有價值的教育、教學理論,這已經被教育史反複證明了。

(二)教育實踐是教育理論產生的源泉和檢驗教育理論的唯一標準

真正的教育理論絕不是在“象牙之塔”裏苦思冥想、閉門造車造出來的,隻有像農夫一樣在教育的田野上勤奮耕耘才能創造出有價值的教育理論。沒有經過教育實踐檢驗的教育理論也是不可靠的。所以,真正的有價值的教育研究是來自課堂和學校這些真正發生教育的地方,而不是來自書齋的思辨和臆斷。因此,教育實踐是教育“意義”的產生之源,它的形態往往是生動、充盈而豐滿的,所折射出來的教育理念也是鮮活的,比抽象理論更具誘惑力、穿透力和說服力。教育理論是否真實反映教育實踐,是否能有效指導教育實踐,還是要靠教育實踐來證明。

(三)教育實踐是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必由之路

教師的教育智慧是長期教育實踐積累的結晶,勤於實踐並善於實踐,不斷把自己有效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總結出來,才能從“盲目的實踐者”走向“反思的實踐者”、從“自發的實踐者”走向“自覺的實踐者”,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結合,最終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教育家,這是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教師教育實踐經驗總結的價值

教育實踐經驗是發生在學校的教育、課程與教學變革,是從真實的教育場域中產生出來的鮮活的、激動人心的教育事件,是教師日常的德育、課程、教學、班級管理等實踐經曆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體驗、感悟和理性思考。這種事件往往讓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或者讓人感到柳暗花明、茅塞頓開,或者讓人由彼即此、掩卷深思。因此,教育實踐經驗總結既是一種回味、一種咀嚼,一種反思,也是一種分享,一種輻射。書齋裏的學者隻能坐而論道,望洋興歎。正是從這一意義上講,沒有實踐的“教育家”隻能稱為教育理論家而不能稱為教育家。

(二)教師教育實踐經驗總結的基點:積累

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猶如冶煉一切貴重金屬的原始礦藏,是誕生好思想、好做法的寶庫。許多教師有豐富的教育經驗和很好的教育、教學業績,但就是平常不注意積累,到時兩手空空,拿不出有說服力的材料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教師要養成積累教育、教學經驗資料的習慣。任何一項教育、教學活動,一堂課、一次談話、一個活動,一項小小的變革,一個學生的點滴進步或轉變,隻要有意義,就應及時記錄下來。要盡量將那些最讓自己困惑、感動、意想不到的原始經曆記錄下來。尤其是那些對自己影響深刻的“關鍵事件”、生動感人的教育教學“際遇”,記錄得越具體、越詳細、越準確越好,盡量記下原汁原味的情境、氣氛和情節,準確的時間、地點、環境等。

(三)教師教育實踐經驗總結的策略

1.經常翻閱,引發“興奮點”。日常教育實踐經驗資料得以有效組合,升華為有價值的實踐模式和教育理論,必須有一個不斷醞釀的過程,這就是需要經常翻閱,做跟蹤性、連續性的深度思考,以引發興奮點。經常翻閱思考,有如下作用:一是可以重新審視、發現資料的價值,激發寫作衝動和靈感;二是可以激活思維,及時將新的想法、體會補充進去,進行滾雪球式積累;三是可以不斷揣摩、審視原有實踐經驗的利弊,以利改進;四是可以將不同時段的經驗聯結在一起,不同信息的碰撞、交合,往往可以組合、裂變、升華為新的信息。

2.精心篩選,提煉“搶眼點”。(1)篩選自己特別想說的東西和同行們可能樂意看的東西。這些自己特別想說的東西,一般應是自己做起來最艱難的而又體會最深刻的東西,或者是自己做的最成功、最出色的東西,或者是在實踐中發現、探索的與眾不同、想起來會令自己興奮、自豪,而且特別想與別人交流的觀點、經曆或材料,更可以是自己特殊的“際遇”而獲致的教育意義的理解和體悟。另一方麵,要預測所要總結的經驗材料,哪些問題和事實是別人同樣也會遇到的,同樣也會感到頭疼、也想解決的,他們可能對這樣的問題最感興趣最願意看的。(2)想他人所未想、做他人所未做、言他人所未言的有特色的東西,才是最有價值的。教育經驗總結,最忌大路貨,泛泛而談,那種人人皆知的常識、人人都在做的做法是不能稱為經驗的。所以,一定要選取自己經過深層次的實踐或長期探索而獲得的真實體驗與感悟,也即完全是特殊的“這一個”。

3.查閱文獻,找準“切入點”。選好了想寫的材料,要廣泛查閱文獻資料,選好總結角度。要弄清自己所要總結的這一方麵經驗,以及選取的主題是否已經有人做過,如果沒人做,是一個“空白點”,自然是最理想的,要毫不猶豫地去總結;如果有人做過,要看他人總結的角度、廣度、深度、水平方麵怎麼樣,自己是否還有話可說;如果有話可說,要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麵比別人說得更好。

(四)教師教育實踐經驗總結的撰寫方法

1.周密思考,選好文體。不同的教育經驗和經驗事件的多少,所選用的經驗總結文體應有所不同。如果所要總結的是單個教育事件,如一節課、一次談話、一項活動,時段較短且經驗非常鮮活、非常有吸引力的話,就宜以敘事的方式,通過教育故事、案例或課例,將真實的、有感染力的事件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一般不加議論。如果所要總結的是由一係列教育事件組成、反映較長周期的係統的教育改革經驗的話,就可用特定的主題或核心觀點統帥這些經驗材料,以敘事、議論結合的方式寫成教育經驗總結報告。如果要介紹自己的成長、發展經曆,就可采用教育傳記的方式把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關鍵事件、教育際遇和人生體悟串聯起來。如果所要總結的經驗是由零碎的觀察、談話和其他教育活動組成的,就可用隨筆、劄記的方式靈活地敘寫經曆、感悟和體會。如果所要總結的是自己在某一方麵長期努力、鑽研的經驗體會,就可以經驗性論文的方式表達,可以夾敘夾議。

2.精心組織,豐富內容。教育經驗總結最忌平(平庸無奇)、淡(平平淡淡)、俗(人雲亦雲)、空(空洞無物)。要想文章內容讀者一看就愛不釋手,就必須做到:①觀點新穎、發人深思。②要有真經,貨真價實,讓讀者借鑒有價值,模仿有方法,應用有實效。讓他人看到你的主張是可以“做”的、經驗是可以模仿的、經曆是有啟迪意義的。③材料鮮活,情節動人。教育經驗總結不同於其他理論文章之處,就是它同教育、教學生活實踐密切相關。敘事類的教育經驗總結要反映原生態的教育情境、教育事件,要有完全真實的時間、地點、人物和情節,要有矛盾衝突和解決過程。④有核心教育理念統率經驗材料,經驗材料與觀點、主張,經驗材料之間不能遊離脫節或貌合神離,要形成水乳交融般的內在聯係。

3.巧妙著筆,裝扮“靚點”。“好酒也怕巷子深”,在當今資訊發達、信息劇增的今天,光有好的經驗材料還不行,還要精心構思,巧妙著筆,寫出精彩,要像裝扮出嫁的“閨女”一樣,去裝扮“靚點”,才能引人注目。(1)反複斟酌,擬好題目。題好一半文,教育經驗總結也不例外。有的文章題目一看就叫人倒胃,而有的題目則能做到畫龍點睛,一看就叫人眼睛一亮、精神為之一振,立即就想看內容。如《送學生一把“金鑰匙”》這樣的題目就吸引人。要有“題不驚人思不休”的精神,反複推敲,直至滿意為止。(2)巧妙行文,結構嚴謹而又靈活。教育經驗總結的結構,一般由背景與問題(為什麼做)、過程與方法、措施(怎樣做)、效果與反思評價(做得怎麼樣)等幾部分組成。但是沒有固定的程式,“文似觀山不喜平”,也忌平鋪直敘,記流水賬。所以,要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盡可能寫得重點突出,起伏跌宕,文眼和閃光點處精雕細刻,濃墨重彩;開頭和結尾的精心構思,開頭要盡量開門見山,直奔問題,扣人心弦;結尾要幹脆利落,不拖泥帶水。(3)提煉語言,使之生動活潑。不能像理論文章那樣過於書麵化,尤其是敘事性部分,要盡可能選取反映日常教育生活的原生態語言,才會生動活潑,更凸顯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