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教師專業自主發展論(3 / 3)

4.精雕細刻,磨礪“閃光點”

教育經驗總結雖然不像文學創作那樣,講究煉字,講究意在言外,也不像一般理論分析文章那樣講究概念、判斷和推理,但也同樣要求概括精煉,以少總多。所以文章寫好後,要反複修改。要反複閱讀,甚至朗讀,自己看看、聽聽是否順當,是否讓自己滿意或打動自己;如果連自己也不滿意或不能為之心動,那就要繼續修改。語言方麵的修改要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要反複讀幾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能用一個字說的,就不用兩個字,能用一個詞說的,就不用一句話,真正做到一字不易。雖不能說是字字珠璣,但也應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字字擲地有聲、熠熠發光。

第四節深入的教育研究

中小學教師要不要從事教育研究,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教師即研究者”、“反思型教師”等命題已經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理念,是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重要途徑。問題在於教師應該從事什麼樣的研究和怎樣去進行研究。

一、教師教育研究的含義

(一)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就是對教育實踐活動和教育理論所進行的研究。一般可以分為科學的教育研究和非科學的教育研究。科學的教育研究有時可稱為教育科學研究,它是研究主體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較為嚴格的方法,認識教育現象,發現教育問題,探索教育規律的創造性活動。教育科學研究以教育科學理論為武器,以教育領域及其相關領域的現象、問題為主要對象,以發展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提高教育質量與效益為研究目的。非科學的教育研究是指除去“教育科學研究”之外的教育研究,一般是指在日常教育實踐活動中不憑借特定的科學方法與手段而進行的研究,如一線實踐者的教育教學工作研究。

(二)教師教育研究

教師的教育研究不同於作為理論工作者的教育專家、學者的教育研究。教育專家、學者的教育研究主要是教育科學研究,也即運用科學的教育研究方法與手段,搜集教育事實和資料,以描述教育事實、解釋教育現象、發現教育規律、發展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的研究活動。具有宏觀性、理論性、科學性和普遍性等特點。

教師的教育研究主要是基於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為了解決自己的教學問題、改進教學實踐而開展的研究活動,是發生在學校和教室等教育現場的真正的教育研究。一線教師,成天和學生打交道,成年累月地鑽研教材,在課堂上摸爬滾打,有很多事情值得關注,會遇到很多問題,也會做出很多思考和嚐試。如果是一個有心人,就會積極主動變革教育教學現狀,細心收集資料和案例,積累經驗和教訓,成為自己的教育曆程的積累者和教學的研究者。如竇桂梅老師曾經教過的一節課,僅開頭設計就十易其稿。可見教育、教學的任何環節都大有文章可作,都值得去認真切磋琢磨、反複研究,擇善而從。

二、教師教育研究的目的、對象與內容

從研究目的上看,教師的教育研究不是為了發展理論,而是為了改進教育(課程與教學)實踐,解決自己所麵臨的教育問題。這些問題是:學科課程教學和其他教育實踐活動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校、本班發展中的問題,以及自己感興趣或困惑的問題,主要是在教室中每時每刻、每件事情、每節課、每項活動中學生的變化與發展。

從研究對象來看,教師的教育研究,主要是研究課程、教材、教法、教學環境,以及學生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班主任工作、課外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等。

從研究的內容來看,基於新課程改革的視角,主要研究內容與領域應集中於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地方課程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課程、選修課程、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程與教學評價等問題的探索,以及學生個性發展、智力發展與心理健康教育和自身的發展等問題研究。

三、教師教育研究的方式、方法與策略

(一)教師教育研究的方式、方法

教師教育研究的方式,在範式上,應以質性的實踐研究為主;在研究目的上,應以應用研究為主;在範圍上,應以微觀研究為主;在時序上,應以現狀研究為主;在研究取向上,應以幹預性研究為主;在場所上,應以現場研究為主。

教師教育研究的具體方法,可以進行觀察、調查、經驗總結、行動研究、敘事研究、案例研究、作品分析等,也可以進行小型教育實驗,但主要是進行課程行動研究,可詳見第九章第三節。

(二)教師教育研究的策略

1.立定腳跟,紮根課堂法。一線教師必須立定腳跟,紮根課堂,選取自己最熟悉的教學內容進行長期研究,如“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或“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以及任教學科的教學目的、內容、過程、方式和資源等題目來做應用研究。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長期關注某一方麵的問題,聚焦一個方麵下工夫,堅持不懈地鑽研、吸收、轉換、醞釀、升華,必然會產生“敏感點”和“能見點”,譬如掘井,深挖下去,必見清泉,往往能見別人所未見,言別人所未言,就會有別人難以企及的地方。

2.細微切入,草根蔓延法。那就是,從較小角度切入,從教育教學工作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設計具體題目,尋找最優解決措施,然後實施,實施後進行檢驗和反思,再改進,再行動,一個一個地解決問題,然後再在某一方麵凝聚起來,連點成線,形成網絡或自己的獨特體係。

3.縱橫結合,係統把握法。例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問題研究》這一課題是中小學教學的永恒重點課題,也是一個容量很大的課程研究課題,不僅可以從不同的學科進行研究,而且還可以從教師、學生、教材、課程資源、實施方法策略、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技術手段等各個角度進行研究。從學生角度可以分析出《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研究》這一子課題,從平行的角度上看,它還可以分出學習動機、學習目標、學習習慣、學習品質、學習意誌、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等更具體的子課題去研究;從縱深的角度上看,上述任一子課題還可以分析出許多層次更小的子課題進行深度研究,如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因素,可以從性別、年齡、家庭環境、性格、知識基礎、能力傾向、動機水平、興趣需要、學習策略、教師親和度、教材特點、練習方法、學習環境、同伴交往、班級氣氛等方麵進行研究。

4.基於實踐,建立小理論。教師教育研究,雖然不以發展理論為目的,而是以解決課程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為主,但並不意味著沒有理論發現。教師可以通過對長期的實踐和改革經驗進行總結,建立實踐的草根理論或情境理論,這些理論一般為“小理論”。小理論有十分重要的參考、應用價值,積累多了自然就會形成“大理論”。

四、教師教育研究成果的表達

(一)教育研究成果的類型

1.規範性成果。所謂規範性成果一般是指有較為嚴格、規範的寫作與發表要求的成果。規範性成果的主要形式是論文、著作、教材、研究報告(含經驗總結報告)等,一般要求以紙質的形式在報刊發表或出版社正式出版。規範性成果一般是基於理論研究或應用理論研究的,發表周期較長,要通過較為嚴格的審稿或審查。

2.非規範性成果。所謂非規範性成果一般是指沒有十分嚴格、規範的寫作與發表要求的成果。非規範性成果的主要形式是教育經驗總結、感想、教育隨筆、讀書劄記、教學方案、教學軟件、教學課件、課例研究、案例分析、教學日誌、教育敘事、教育博客等。非規範性成果一般是基於實踐研究和應用操作性的,可以及時發表,不需要十分嚴格的審查,交流起來十分靈活方便。

(二)教師教育研究成果的表達

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成果的表達形式,一般是非規範性的,但一旦教育理論研究素養提升到一定境界,也可以將非規範性成果轉化為規範性成果,或者直接發表規範性成果,進行教育理論或實踐應用理論的創新。

(一)要潛心醞釀、構思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所謂“三年而謀,一朝乃成”,撰寫教育研究論文也需要潛心醞釀和構思。毛澤東曾經說過:“調查問題猶如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好比一朝分娩。”教育研究論文的撰寫也是如此,需要寫前分析問題,搜集資料,構思醞釀,猶如“十月懷胎”,而動手撰寫的過程,就如“一朝分娩”。

如何醞釀、構思呢?其一,從構思的要素來看,須從論文的題目、核心觀點、主要內容、層次結構、支撐材料等方麵整體構思其框架,隻有進行係統的構思,心中有全盤計劃,才可以動手撰寫,不可以像小孩子吃甘蔗那樣,吃一節剝一節,寫一步看一步。其二,從構思重心上看,關鍵在於論文觀點與材料的關係的建構,要注重兩個方麵:一個是為已有的新穎觀點尋找支撐材料,這些材料,可以是案例,可以是事實數據,也可以是權威大家的觀點,最好是自己搜集的第一手資料;另一個是為材料提煉觀點,往往我們掌握了很好的材料,但沒有一個很好的角度切入或觀點統率,也難以使之找到應有的位置增光生色。其三,從構思策略上看,要經常回顧已有論文構思材料,持續思考和醞釀,一有新的思路、觀點和材料,就立即記錄下來,長期積累,必有所成。

(二)要精心命題

好的題目是論文成功的一半,“女為悅己者容”,要像愛美的女士精心化妝以取悅於鍾情的人一樣,用清新醒目的標題給編者和讀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讓他們“一見鍾情”,一見題目,就想閱讀內容。有人不愛動腦筋,隨便以“關於……”、“淺談……”、“對……的思考”等為題,平淡之極,一看就知道沒有什麼好菜可吃,甚至倒胃口。所以,一定要認真思考、反複斟酌、推敲,不斷琢磨修改,不要輕易取名。論文題目可以在寫前確定,也可以在寫作時或寫好後再確定,但一定要持“題不驚人思不休”的態度,以“眾裏尋他千百度”的精神,為論文擬一個精當的題目。

如何做到精心命題呢?從題目的內容上看,一是緊扣自己要論述的核心觀點或概念命題。像電視新聞中始終要凸現主要領導人一樣,把攝影鏡頭對準它。如李吉林老師的教育經驗總結論文《28年趟出一條小路——教育創新需要持久地下工夫》(《中國教育學刊》2006年7期),題目的主標題準確概括了自己28年的教育探索曆程,副標題提出了論文的核心觀點,可謂一舉兩得。二是要針對論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所要表述的主要事實命題,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三是注意“實”“巧”結合。前兩者都是“實”的要求,但還要“巧妙”,乃至“妙筆生花”。

從題目的形式上看,一般要準確嚴謹、凝練簡潔,邏輯性、概括性強,尤其是理論性強的研究文章要格外嚴謹、概念準確,題意表述嚴密;但理論文章也不見得都要板著麵孔說話,應盡賦予文采,使之具有形象性和可讀性,給人以視覺的愉悅和豐富的想象、聯想。如王中男、賀巍巍的《亂花漸欲迷人眼——試論教學理論麵臨的困境》(《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7期),主標題形象貼切,和副標題相輔相成,形象概括論文的主旨和內容;作者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如何科學地編排學生的座位》(《河南教育》1995年3期)一文,也是借用一句成語來做主標題,從而使文章題目略具文采。

(三)要全心撰寫

1.要“用心”來寫作。首先,文章內容應是自己思想、體驗、感悟的自然流淌。其次,要用盡心盡力來體驗、感悟和思考,寫出有自己特色的東西,才能立定自己的文章骨架。借鑒別人思想的價值固然不可否認,但自己的見解才是論文的真正價值之所在。所以,我們不要讓別人的思想占據了自己的思維空間,不要老是想著別人怎麼說的,要把自己的真實思考和思想如實挖掘出來,初稿一定寫出自己的思想觀點,然後再參考別人的意見和觀點加以加工潤色。

2.盡心挖掘,“上天入地”。上天,即立足點高,無論是理論研究文章還是實踐探索文章,都要極目該領域,遍觀所有研究,才能“更上一層樓”,使文章有“高度”;有高度的文章也有超前性和預見性,可以啟迪思考。入地,即深挖下去,挖地三尺,作他人所未做,言他人所未言,這樣,文章才有“深度”和“實貨”;有“深度”是指對一個問題論述的深入和透徹,有理論的穿透性或實踐的輻射力;有“實貨”是指文章貨真價實,有理論啟迪、引領價值和實踐模仿、借鑒價值,沒有“實貨”的文章是浪費自己和別人的時間的。著名曆史學家範文瀾說過:“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就是主張寫文章要拿出“實貨”。

3.搶抓思路、捕獲靈感。寫論文雖然是運用邏輯思維為主,但和文藝創作一樣,也同樣需要打開思路、獲得靈感。靈感是人的思維之花,撰寫論文到了最艱難、困惑、無奈的時候,往往有山窮水盡的感覺,但一旦閃現出新思路、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的靈感,就往往會峰回路轉,柳暗花明,顯現出解決問題的曙光。一旦靈感到來,要立即抓住其精髓,完整記錄下來,並深入追問、思考,拓寬、加深其覆蓋範圍。一旦思路大開,就要緊緊抓住,加快寫作速度,就像趁著晴好時搶收成熟的穀物一樣爭分奪秒。

4.合理安排時間,靜心、全心撰寫。進入撰寫狀態後,不寫則已,寫則一氣嗬成,不可寫寫停停,左顧右盼,那就可能叉開或中斷思路,再續起來進入角色,返回原思路就有困難,即使回到原思考狀態和思考原點也需要較長時間。所以,要等寫完後晾一陣,冷一冷,再去修改,盡量不要邊寫邊改,以免分散精力、中斷思路。

(四)要苦心修改

1.著眼全文,整體審視,狠心刪削。初稿出來後,要從多種角度審視和反思不足。其一,對重要的概念反複斟酌,甚至多角度逆向思考,盡量找出破綻,加以彌補和完善;其二,對重要的觀點要反複推敲,從不同角度駁斥自己,看是否經得起反駁;其三,對支撐核心觀點的材料要認真核校,看其是否能有力證明觀點,同時對引用的別人的重要材料要認真核對其真實性和可靠性。如果是主要觀點、重點材料、主體結構方麵的缺陷,那就要進行大的修改,甚至要不惜徹底推倒重來;如果是局部缺陷,就要部分調整修改;在語言、邏輯方麵,要反複審閱,字斟句酌,反複推敲,千錘百煉,甚至要多次朗讀,聽聽是否有毛病。要惜墨如金,堅決刪掉那些“穿靴戴帽”的話、“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正確的廢話”和沒有實質意義和信息的空話、套話,寧缺勿亂,寧短勿長。

2.反複修改和長期修改。修改、修改、再修改,一遍又一遍,要不厭其煩。一篇文章寫好後,不管自己當時覺得多麼滿意,過一段時間後再看,就會發現缺點,改過後再放一段時間,還是可以看出毛病。其原因主要是環境在不斷變化和我們的認識在不斷發展。但我們剛剛寫出來的文章,思路還停留在原文的定勢狀態中,不容易轉換思路和逆向思維,幾乎看不出初稿的缺陷。要放下來冷一段時間,置身原稿之外,以局外人的身份,才有可能看出原稿思路、布局、組材等的不足。因此,初次修改可以把間隔的時間隔長一點,即把初稿放下來進行冷處理,等原來的思路模糊和思維框架淡漠之後,可能就會出現新的思路和材料,此時對初稿的缺陷就會看得更清楚,修改就可能有新的補充,有時會部分否定乃至較大否定原思路,甚至幾易其稿,改得麵貌全非。

論文修改無止境,好文不厭百回改。有的作者急於求成,寫出文章就要急於投稿,巴不得立即變成鉛字發表,操之過急往往南轅而北轍、欲速則不達。寫作教育研究論文還真得要有古人所說的“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和“一字窮歲月,十年成一賦”的精神,不急不躁,不溫不火,慢工出細活。從一定的意義上說,一篇好的論文是在不斷修改中逐步完善的。

3.精雕細琢,追求完美。當然,寫作論文時可以搶抓思路,大開大合,拉開來寫,可以不墨守成規和思維定勢,甚至可以不論章法結構和語言規範,但修改論文時卻要收攏起來,需要求全責備,精雕細刻,這也可以稱為“寬進嚴出”。所以,無論是論文的觀點、內容、材料,還是標題、結構、層次、語句、標點、參考文獻等方麵都要力求達到完美程度。最為重要的是,要能為自己文章的觀點、內容和立論所折服;如果自己都不太滿意、自己都不能被說服,就不要拿出來,否則就是浪費別人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