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有些書越讀越厚(1 / 1)

劉震雲

在我的閱讀經驗中,有的書是越讀越厚的。

《論語》就是這樣,隻有幾千字,但解讀《論語》

的體會、心得、感悟已達幾千萬字了。解讀的書像偌大的房子,裝都裝不下。但未必這樣的“厚”就厚對了,大家眾說紛紜解讀《論語》,卻無法體會當時孔子說話時的心情。忽略了心情,忽略了當時的時間和地點,沒有這個交會,扔出來就像石頭。

石頭扔在水裏還是石頭,而內容的指向扔進水裏的話,就會融化。讀者按自己的理解去說話,意思、方向就不一樣,有誤解。誤解也是人讀書的重要動力,誤導人沒什麼,誤導一個民族的事就大了。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就不是孔子所說的話了。《論語》轉味了,就被人利用了。

白居易的詩《琵琶行》,說的是一個破落的、流浪的、不得誌的人,在江上碰到了一個歌妓,這歌妓原是紅遍長安的人。兩人的身份地位是不同的,但心情是可以溝通的,那把琵琶就是溝通的工具。此身世非彼身世,但兩人的身世又說到了一起。詩說“江州司馬青衫濕”,可能有些誇張,但在少年不識愁滋味時讀和你五十歲的時候讀心境又是不一樣的。

我讀《西遊記》時一開始沒讀懂,感覺八十一難是重複的,但四十歲時再讀就感覺這部名著了不得,妖魔鬼怪不是地上的,是天上來的,佛那裏派來的。為什麼要取經?經過八十一難到西天時,兩個看經的把門人給唐僧做出的手勢是取真經、交小錢。厲害!這個厲害已經超過了文學的範疇,已經影響到社會、文化、政治的生態。這樣的書也是越讀越厚的。

中國產生過像星河一樣燦爛的人,這是我們民族能夠前行的原因。你看到一部好書,會對這個民族產生敬意。柳永、李清照、蘇軾、曹雪芹、魯迅……像一條河一樣,他們是渡河的石子和石凳。

少年時代,一代人都在讀魯迅和毛澤東的書。

再大的時候,當兵的時光和我沒當兵的時光處在同一個時代,周先生和毛先生的書貫穿那個時代。再讀毛澤東的詩詞,可以看到他從二十多歲的無助青年到最後世界和乾坤在手中把著的人生路程。他的文章寫得很好,他的詞句並不講究,他對語言沒有太大貢獻,但真正要考量的是一個人的胸襟和氣度。這和一個人看一天和看十年是一個道理。

上大學對人有個很大的好處,能經曆係統的知識訓練,大學不一定教會你什麼,但大學有圖書館。我在裏麵找莎士比亞、找歌德、找尼采,他們在那裏耐心地等待我。你可以和他們聊天,未必非要和老師聊天。他們的書很龐雜,很係統。

心香一瓣

經典之作,總是有著穿越時空的魅力。好書不厭百回讀。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偉大的心靈對話。

成長不可無書,隻有摻進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思考,書才能越讀越厚。讀好書,讓好書融進自己的血液,才能發揮書籍這一精神食糧的真正作用。

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也,亦必有大師。那麼,大師何處尋?除了那些教授學者外,最好的尋覓之地就是圖書館了。那裏,從書籍中會走出無數大師,傳遞給你人類跨越時空的智慧之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