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必要與重要(1 / 1)

傅佩榮

許多已經退休的前輩,見麵時總是不忘提醒我:“老弟啊,健康最重要。”我感謝他們的好意,但仍不免在心中稍加修正說:“健康是必要的,還算不上重要。”沒有健康,人生將從彩色淪為黑白,因此誰能否認健康之不可或缺,但是人生光靠維持健康就夠了嗎?當然不夠。

試舉一例說明。當你生病時,自然覺得健康最重要;但是在痊愈之後,難免覺得賺錢最重要;等賺了錢之後,可能又覺得家庭最重要;依此推演,人生好像成了循環遊戲,總是以緊要的目標為第一優先,而不易真正認定什麼是“重要的”。

事實上,凡是與身體有關的一切,都是“必要的”,亦即“非有它不可,有它還不夠”。譬如,人有身體,需要工作賺錢,亦即養家活口。演變下去,則是社會上的身分、角色、地位、成就等。這些都是必要的,都有基本上的需求。不過,基本需求一旦擴大開來,也會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最後使人暈頭轉向,以致錯失了人生中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標。

談到人生,首先要避免的是“二分法”。譬如,健康與不健康,有錢與沒錢,好的工作與差的工作等。大多數人都處在中間地帶。健康是隨著年齡而向下修正的,不必逞強更毋須幻想;有錢與否,除了要看與誰相比之外,更得參照自己的欲望是大是小;至於工作之好壞,又怎能忽略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呢?

麻煩在於:屬於身體層次的都是可以量化的,一旦量化,就可以比較,然後衍生各種煩惱與痛苦。譬如,一位歌星演唱三首老歌,花了十分鍾;他賺的錢,等於我演講三小時的所得。有一位歌手公開說,他有一首老歌唱了兩萬次,連自己都覺得有些尷尬,但是別人就是喜歡聽。相對於此,我應邀去演講,如果同一個題目講十次,立即就會有人抗議,說我不知長進。因此,隻要是以工作賺錢,所要比較的不應該是賺的錢是多是少,而應該是:

你是否喜歡這樣的工作?隻要能“樂在工作”,這個“樂”字就物超所值,讓人深感安慰了。

理由很簡單:凡是快樂,都是指當下的心情而言。以學生念書為例,如果念書的快樂在於考試得高分、同學的羨慕與老師的稱讚,那麼念書本身將淪為“手段”或“工具”。一旦目的消失,手段也將作廢。於是,許多學生離開校園之後就不再念書了,損失的是他自己。反之,如果學生念書時,感受到學習的趣味,進而以學習及理解為樂,那麼他的快樂“在己不在人”,“在內不在外”。畢竟考試隻是一兩天的事,而念書卻是三四年的事。正如賺錢隻是結果的一時片刻,而工作卻是日常天天要麵對的事。因此,誰能樂在工作,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本屆奧斯卡頒獎之後,李安導演成為話題焦點。大家都知道,他曾經失業六年,窩居在家,成為家庭主夫。即使後來拍了幾部電影,也獲得不少獎項,但是他的快樂主要仍在於“拍電影”這個工作上。他現在功成名就了,取得電影行業的一切“必要”條件。但是如果請教他:人生是否還有“重要”之事?他也許會把目光轉移到他在得獎後所說的“文化”因素上。

換個方式來說,經濟條件是必要的,而文化理想才是重要的。文化不離人生,所以每個人在吃飽喝足之後,還是要想有關生活“質量”的問題,包括心靈方麵的需求在內。人類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正是響應此一需求的資源所在。容我再強調一次,關於人生的思考,不必作二分法,而須注意完整性。隻要肯定人有“身、心、靈”三個層次的潛能及需求,並且妥善分配時間與力量去照顧,那麼,最後將會得到更穩固的快樂保障。

心香一瓣

經濟條件是必要的,文化理想才是重要的。不要在對“必要”條件的追求中丟失了人生“重要”的目標。

“必要”與“重要”就像人的左右手,都不可缺少,但哪隻手最得力、最重要,個人心裏必須有個底。

事物的矛盾有主次之分,重要的事情要先辦好,重要的東西要先努力獲取,而必要的事情和東西則要掌握好時機和尺度,缺了不行,多了也會增加負擔。你在心裏為這兩者排好位置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