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煞(死)和尚剃頭(匠)抵命”的老話往往用在做錯了一件事,就要用同樣的代價作抵償的意思。但也有雖然做錯了事,卻不應該用同樣的代價作抵償的含義,故而常有聽到“打煞和尚還要剃頭抵命嗎”的說法。
這句老話的起因還流傳著一個小故事。
傳說明末清初的時候,東海的邊上有一座小山,山中有一個小小的寺宇,寺中隻有一老一小兩個和尚。老和尚年逾花甲,那個小和尚隻有十二三歲,生得唇紅齒白、眉清目秀,因自幼失去雙親成為孤兒,是老和尚大發慈悲領作為徒的。小和尚聰明聽話,跟著老和尚念經拜佛。老和尚雖也十分疼愛,平時卻約法三章,從嚴教誨,一心想把他培育成佛門之才。
一日,老和尚見徒兒畜發過寸,早已遮住了受過戒的小星星,就叫他去找鄰村的一個剃頭匠剃頭。時近中午,小和尚匆匆吃過中飯,拔腳就往二裏外的村莊跑,來到了剃頭匠的家。
那剃頭匠是個頗有才華,卻因墮民出身而被清廷貶為隻能從事低賤行業的人,為此心裏常常憤然不滿。時及順治皇帝頒布“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旨令,規定明朝留長發的男子改為頭的前半邊剃光,後半邊留發梳成辮子的“半邊頭”,不剃“半邊頭”的就要殺頭。故而,剃頭匠每天剃的都是“半邊頭”。
那日,剃頭匠剛酒足飯飽,摸著小和尚的頭深有感慨地一聲歎息:“如此英俊少年,怎麼度入空門,可惜呀可惜!”趁著酒興,竟忘情地按慣常把小和尚的頭剃光了前半邊,留下了後半邊的頭發。
小和尚剃過頭,也不照鏡子,興衝衝地奔回寺裏。正在敲著木魚念經的老和尚見徒兒回來,睜眼一看,見徒兒剃了個“半邊頭”,厲聲問他誰叫你剃成如此怪頭?小和尚被問得莫名其妙地驚愕著,老和尚更為惱怒:“我苦苦養育你十載,讓你從小皈依佛門,一心望你能修成正果,不想人未長大,竟然畜發叛釋還俗,氣煞我也!”邊斥責邊用敲木魚的木槌向小和尚的頭頂敲去。不料這一槌正擊中他頭頂的子孔穴位,小和尚雙腳蹬蹬,一命嗚呼。老和尚見徒兒被自己一槌敲死,懊悔不及,號啕大哭。
不一時,近村民眾得知小和尚因被剃“半邊頭”而被師傅打死的消息,紛紛擁到剃頭匠家討說法。剃頭匠得知因自己酒後一時糊塗,留下了小和尚的後半邊頭發,致小和尚負屈含冤喪了年少性命,自願抵命謝罪。當下,他向公眾訴說原委,拿過剃刀割頸自刎。
剃頭匠死後,四鄉村民眾說紛紜。有的說,和尚死了,剃頭匠理應抵命;有的則說,和尚既已打死,剃頭匠不必以命抵罪。“打煞和尚剃頭抵命”的老話由此流傳至今。
(屠明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