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美國政策再次收緊(1 / 3)

20世紀80年代初,特別是在裏根當選總統後,美國的中東路線再次收緊。有兩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這種結果的產生:一是國際緊張局勢的緩和告了一段落;二是伊朗的君主製垮台。

禾0比亞成為美國示威的目標

裏根在當選總統的最初幾年裏,拒絕與蘇聯展開建設性對話,使美國的政策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他聲稱,要用“十字軍東征”來反對“邪惡帝國”。這種“東征”的內容包括“直接對抗”說、軍備競賽和“星球大戰”計劃。在裏根總統的第一個任期(1981—1985)內,蘇聯領導人更換了三位——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蘇聯竭盡全力推行維護全球平衡的方針。

1979年,伊朗國王沙赫垮台,這使中東局勢驟然緊張起來。因為在許多年間,美國一直認為,伊朗是自己可靠而強有力的盟友。由於擔心其他國家會複製“伊朗模式”,美國決定向世人示威,必要時準備在中東和北非地區使用武力。有根據認為,利比亞被美國選作自己“示威的目標”。顯然,導致這種選擇結果的原因足有“一籮筐”。不管怎麼說,不同時期的兩個事件是何等相似:為什麼偏偏是利比亞而不是其他某個阿拉伯國家,不僅在20世紀80年代,而且在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它都成為了美國為控製阿拉伯世界而選中的“示威目標”。

根據美國前副國務卿約翰·西斯科證實,對裏根政府來說,在利比亞展示自己的“鐵腕方針”非常有利。美國之所以選擇利比亞,是因為這個國家在其他阿拉伯國家中獲得的支持最少,不管是保守的還是激進的阿拉伯國家。裏根政府可能還有一種考慮:當時世界石油市場出現了石油過剩,這樣,在向利比亞全麵施壓的情況下,石油因素就不會具有決定性意義。

隨之而來,美國反對利比亞的行動逐步升級,而且涵蓋了經濟和軍事兩個領域。

早在1979年,卡特總統就屈服於反對美國與利比亞進行接觸的喧囂輿論,從該國召回了所有美國外交人員。理由是,這些人有可能像“德黑蘭事件”那樣成為人質。1981年,美國宣布,完全關閉利比亞駐華盛頓大使館(人民對外聯絡委員會代表處)。

美國國務院“建議”美國石油公司召回自己在利比亞的員工。當這些公司把該建議當耳旁風時,裏根總統親自向美國公民發出呼籲,讓美國公民離開利比亞,並宣布,已經簽發的出國護照對於去利比亞無效。對利比亞實施經濟製裁的峰值期是1982年,當時美國禁止從利比亞進口石油,同時也禁止向利比亞出口高科技設備。然而,美國嚴厲製裁利比亞的政策不僅限於此。英國緊步美國後塵,與利比亞斷絕了外交關係。

通常,人們都把泛美航空公司一架客機在蘇格蘭邊境小鎮洛克比上空爆炸的恐怖事件列到了卡紮菲上校犯罪記錄的首位。這起空難共造成270人喪生。利比亞官方表示為這起恐怖主義行為負責,已是很多年以後的事情。空難發生在1988年12月21日。當然,這是一種卑鄙的犯罪行為,對此不該也不可能作出任何辯護。我在這裏回顧80年代的某些事件,決不是為該事件責任者的罪孽開脫。1981年8月,在薩德爾灣上空,美國的截擊機擊落了兩架利比亞戰鬥機。與利比亞斷絕關係後,美國飛機開始示威性飛越利比亞陸上領空。1986年,美國空軍向的黎波裏和班加西發射了製導炸彈,轟炸的不僅有軍事目標、機場和防空設施,而且主要目標還包括處於居民區的卡紮菲行宮。卡紮菲幸免於難,但101名利比亞人喪生,其中包括這位上校收養的一歲女兒。

不過,2003年,形勢開始發生變化。當然,變化的基礎是,卡紮菲公開聲明他準備放棄生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接受國際核查。而在與美國的談判中,利比亞承諾放棄支持任何恐怖主義。此後,也就是2004年,兩國恢複了外交關係。緊接著利比亞同意向洛克比空難遇難者家屬作出賠償。至此禁運才被取消。

不過,為西方領導人敞開利比亞大門的,顯然不僅僅是這些。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對利比亞進行了正式訪問,他不是唯一訪問利比亞的西方領導人。利比亞與其他國家關係正常化的速度不斷加快。卡紮菲與許多國家領導人建立了個人關係,如與貝盧斯科尼、布萊爾、薩科奇等人。顯然,這是金錢利益使然。在利比亞領土上,許多大型跨國公司展開了作業。促使他們來到利比亞的主要吸引力,是那裏儲量巨大的高品質石油和天然氣。

為什麼利比亞與西方的關係最終還是冷卻下來?這種冷卻直到2011年春季演變為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發動了對利比亞的戰爭。我們去看看維基解密網站上公布的美國秘密文件便可找到答案。從美國大使館2007年11月的加密電報中可以得知,華盛頓當時關注的是必須對“利比亞在資源方麵的民族主義”作出反應。美國大使館建議,美國應該向利比亞政權表明,它的做法是“明顯的錯誤”。利比亞政府製定了“提高政府對油氣儲量控製額並從中獲得更多收入的政策”,以此作為對西方的一種“威脅”。結果,美孚(美國八道達爾(法國)、西方(美國)、埃尼(意大利)等石油天然氣跨國公司不得不在2007—2008年間與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簽署新協議。協議的條件發生了變化,同以前相比,外國公司的收益減少了。而且在2008年6月的緊急報告中,美國駐的黎波裏大使館發出警示,指出這些新條件不會維持多久,因為利比亞還“想提高自己的份額”。加密電報同時還指出,奧斯集團,其中包括美國的康菲石油公司、馬拉鬆和赫斯公司可能就是下一批簽約者。問題不在於,這些新條件為美國和其他在利比亞的西方石油公司所不能接受,因為他們可以照常“從開采的每桶石油中獲取高額利潤”。緊急報告說,不過,“利比亞的新政策,可能會在世界上不斷增加的產油國中得到複製”。

最終,2009年1月,卡紮菲在與大學生電視研討會上說,可能將利比亞石油和天然氣工業收歸國有。

石油天然氣因素並非是西方對利比亞政策不滿的唯一因素。利比亞曾經是俄羅斯現代武器係統的主要市場之一。法國試圖與俄羅斯聯邦競爭,但事實上無功而返。2008年4月弗·普京總統訪問了利比亞。俄羅斯免除了利比亞45億美元的債務,作為交換,利比亞與俄羅斯公司簽訂了數十億美元的合同。

所有這些已經發生,不過這決不意味著卡紮菲要改變方向。他依然繼續實行多向量政策,絲毫沒有拒絕與西方發展關係的意思。2008年9月,美國國務卿康多莉紮·賴斯對的黎波裏進行了訪問,世界媒體將其稱作“曆史性訪問”。賴斯聲稱:“利比亞與美國發展建設性合作關係的時刻來到了”。該聲明是在普京訪問利比亞幾個月後作出的。美國參議員約翰·麥凱發表的聲明給人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2009年8月,他率領美國國會兩黨代表團訪問了的黎波裏並會見了卡紮菲。他把“雙邊關係發展的總體模式”稱作為“絕佳模式”。從他說出這些話到轟炸利比亞時隔不到兩年。這期間,利比亞與西方的關係一直較緊密。從2011年1月20日維基解密網站公布的外交機密信件中,我們獲知,美國駐的黎波裏大使會見了利比亞一位領導人,對方告知,一些美國銀行管理著總額為320億美元的利比亞主權財富基金的可變現資金。與此同時,該基金的固定資產被投資到英國銀行、住宅和商業房產等方麵。但是,西方對利比亞政策仍然不滿,不是對其國內政策不滿,而是對利比亞在自然資源和多元外交方麵推行的路線不滿。問題的累積最終使北約以軍事行動的方式爆發。有關這方麵的情節後麵還會詳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