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伊拉克陷阱(3 / 3)

伊拉克如何走出困境?

起先,美國小布什總統決定用增派兵力的方式,快刀斬亂麻地解決伊拉克問題。他曾宣布對伊拉克實施“新戰略”,向那裏增派22000名美國士兵和軍官,以便更加牢固地掌控巴格達和那些成為反抗占領軍堡壘的地區。該“新戰略”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伊拉克局勢,這一點很快就顯現出來。同時,美軍開展的積極行動卻導致了其有生力量大量消耗。

貝爾一漢密爾頓領導的特別委員會聲稱,美國必須立即宣布,減少美軍在伊拉克的人數並規定撤軍期限,著手與伊朗和敘利亞進行談判,因為它們有能力幫助伊拉克局勢恢複正常。該委員會的建議得到了美國眾多政治家和專家的支持。眾所周知,約翰·貝爾是美國國務卿中比較活躍的一位,是老布什總統的左膀右臂。貝爾與漢密爾頓的聯手象征著民主一共和兩黨的一種姿態。正如我判斷的那樣,看來,最後在起草建議中,美國最出色的中東問題專家之一、曾領導過貝爾基金會中東部的埃·賈裏詹大使並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小布什對貝爾一漢密爾頓特別委員會的建議置之不理。

毫無疑問,美國在伊拉克的政策已經陷入窘境,這使得社會輿論驟然轉向開始反對布什的政策。在民意調査中,在單邊主義狂妄鼓吹者之一拉姆斯菲爾德的被迫辭職中,在單邊主義學說的始作俑者、新保守主義分子沃爾福威茨和珀爾等人紛紛辭職中,這一點可見一斑。

2008年8月23日,美國國家情報局局長公布了針對伊拉克局勢作出的《國家情報評估報告》。報告中說:“在伊拉克政治和安全領域,局勢發展依然可以定性為:什葉派首先擔心失去政治統治權,遜尼派又不願甘拜下風使自己處在次要的政治地位,狂熱的宗教各派係之間的敵對競爭導致他們之間武裝衝突不斷,諸如‘伊拉克的基地組織’、親‘邁赫迪軍’武裝分子之類的極端主義集團開始活躍。這些武裝分子竭力支持宗教狂熱分子的挑釁行為。”可以說,該評估報告就是美國承認其在占領伊拉克期間的政策徹底失敗的自白。

其實,在占領伊拉克期間,美國在安全領域隻有一點做得比較成功,這就是,它預先防止了,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目前阻止了遜尼派與“基地組織”的聯盟。由於美國與安巴爾尼尼微省的遜尼派部落聯盟領導人舉行了秘密談判,這些省才得以組建民兵組織,負責清剿各部落統轄地內的“基地組織”武裝分子。美軍指揮部不惜任何代價地組織了該行動,甚至向這些部落提供輕武器和資金,並許願說,遜尼派代表將在伊拉克政權中占據相當不錯的職位。後來,事情竟然發展到如此地步:到訪巴格達的美國情報局局長內格羅蓬特居然聲稱,“薩達姆時代”的幹部可以返回伊拉克安全部門工作(就是說他們大多是遜尼派)。他還做出了更大的親遜尼派舉動,堅決主張撤掉伊拉克情報局局長沙赫瓦尼,該人是什葉派人士。據此,我們不妨指出,沙赫瓦尼所領導的機構是在美軍占領伊拉克後由中央情報局組建的,目的是專門鎮壓遜尼派的抵抗行動。

雖然“基地組織”武裝分子被擠出遜尼派三角,但這並沒有導致伊拉克政權結構向有利於遜尼派的方向發展。

伊拉克最近一次議會選舉在2010年舉行。盡管由前臨時總理伊亞德·阿拉維領導的非宗教政黨——伊拉克團結名單黨得票數領先,但政權依然掌控在什葉派政黨聯盟手中,馬利基依然擔任總理。

然而,我們不應該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伊拉克局勢,即事先認定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存在矛盾和阿拉伯人與庫爾德人之間存在矛盾。什葉派,其中包括決定國家政策的什葉派大聯盟,缺乏統一思想的弱點正在凸顯出來。總理馬利基不可能說自己依賴於什葉派精神領袖西斯塔尼的全力和無條件支持,尤其不能說他依賴邁赫迪軍的暗中支持,依賴什葉派年輕領袖薩德爾擁護者的支持。事情居然發展到什葉派內部發生流血衝突的地步。

遜尼派內部也缺乏統一思想。其中絕大部分人傾向於支持影響日益增強的複興社會黨人。很可能,有人把所有轉入地下活動的複興社會黨成員都列入到薩達姆·侯賽因的追隨者陣營。不過,這樣認識問題有些膚淺。在複興社會黨成員中,新一屆領導人正在逐漸成熟起來。他們關注的問題是,美國占領軍撤離後將如何管控國家。他們明白,恢複薩達姆政權已經不可能,這也不符合伊拉克需求。

伊拉克各主要政黨在戰術和戰略方向問題上的政治觀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這種情況下,天平依然向伊朗對伊拉克國內局勢產生巨大影響的方向傾斜。如果不能說是決定性影響,但起碼也是強大的影響。

2011年12月15日,美國國防部長萊昂·帕內塔在巴格達降下了美國軍旗並宣布,美國在該國的軍事任務已經結束。此前一天,奧巴馬總統在北卡羅萊納州軍事基地說,美國留下的伊拉克是“一個擁有主權、形勢穩定、自給自足的國家”。

很難斷定,隨著美軍占領的結束,伊拉克在若幹年內能夠獲得穩定和安寧,因為從2003年起伊拉克就陷入到規模相當嚴重的混亂之中。

根本問題在於:在軍事占領伊拉克的政策失敗後,美國能否把該國從恐怖主義深淵中拯救出來。這個問題現在依然懸而未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