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若無下句,則上句何堪?既見下句,則上句頗工。文意難評,蓋如此也。
【辨甘菊說】
《本草》所載菊花者,世所謂甘菊,俗又謂之家菊,其苗澤美,味甘香可食。今市人所賣菊苗,其味苦烈,乃是野菊,其實蒿艾之類,強名為菊爾。家菊性涼,野菊性熱,食者宜辨之。餘近來求得家菊,植於西齋之前,遂作詩雲:“明年食菊知誰在,自向欄邊種數叢。”餘有思去之心久矣,不覺發於斯。
【博物說】
蟪蛄是何棄物,草木蟲魚,詩家自為一學。博物尤難,然非學者本務。以其多不專意,所通者少,苟有一焉,遂以名世。當漢、晉武帝,有東方朔、張華,皆博物。
【道無常名說】
道無常名,所以尊於萬物;君有常道,所以尊於四海。然則無常以應物為功,有常以執道為本。達有無之至理,適用舍之深機,詰之難以言窮,推之不以跡見。
【物有常理說】
凡物有常理,而推之不可知者,聖人之所不言也:磁石引針,即蛆甘帶,鬆化虎魄。
【世人作肥字說】
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饅頭,食之未必不佳,而視其為狀,已可知其俗物。字法中絕,將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書為貴,而追跡前賢,未有三數人。古之人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然後世不推此,但務於書,不知前日工書隨與紙墨泯棄者,不可勝數也。使顏公書雖不佳,後世見者必寶也。楊凝式以直言諫其父,其節見於艱危,李建中清慎溫雅,愛其書者兼取其為人也。豈有其實,然後存之久邪?非自古賢哲必能書也,惟賢者能存爾,其餘泯泯不複見爾。
【轉筆在熟說】
昨日王靖言轉筆誠是難事,其如對以熟,豈不為名理之言哉!往時陳堯谘以射藝自高,嚐射於家圃,有一賣油裏翁釋擔而看射多中。陳問:“爾知射乎,吾射精乎?”翁對曰:“無他能,但手熟耳。”陳忿然曰:“汝何敢輕吾射!”翁曰:“不然,以吾酌油可知也。”乃取一胡盧,設於地上,置一錢,以杓酌油瀝錢眼中入胡盧,錢不濕。曰:“此無他,亦熟耳。”陳笑而釋之。
【李筆說】
餘書惟用李筆,雖諸葛高、許頌皆不如意。非金石,安知其不先朝露以填溝壑?然則遂當絕筆,此理之不然也。夫人性易習,當使無所偏係,乃為通理。適得聖俞所和《試筆詩》,尤為精當。餘嚐為原甫說,聖俞壓韻不似和詩,原甫大以為知言。然此無他,惟熟而已。蔡君謨性喜書,多學,是以難精。古人各自為書,用法同而為字異,然後能名於後世。若夫求悅俗以取媚,茲豈複有天真邪?唐所謂歐、虞、褚、陸,至於顏、柳,皆自名家,蓋各因其性,則為之亦不為難矣。嘉四年夏,納涼於庭中,學書盈紙,以付發。
【峽州河中紙說】
夷陵紙不甚精,然最耐久。餘為縣令時,有孫文德者,本三司人吏也。嚐勸餘多藏峽紙,雲其在省中見天下帳籍,惟峽州不朽損,信為然也。今河中府紙,惟供公家及館閣寫官書爾。
【誨學說】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