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本質上還是個藝術家,但他“為人民和民族解放奮鬥終身”的政治自覺性使他在政治舞台上“也為我們電影贏得了巨大的光榮”(陳昊蘇《紀念袁牧之同誌》)。父親曾笑談過:我喜歡把行政當藝術搞。藝術態度和行政手段相結合是他的風格特點,也形成他獨特的領導魅力。在1950年元旦的新年獻辭中,父親把自己對1950年奮鬥目標的管理思路用春聯的形式加以布置和動員:1.給全體電影局工作人員的:上聯是“爭取進步片優勢,保證工農兵電影主導”;下聯是“實行企業化管理,擴大國內外發行”。2.給北影廠及創作者的:“提高思想性藝術性,掌握新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不做市民觀眾俘虜,防止小資產階級思想感情”。3.給發行戰線的同誌的:“縮小新片需要量,擴大放映網,爭取城鄉觀眾均衡”;“先到基本群眾中去,後到電影院,改變發行宣傳方法”。橫批是相同的,都是“團結學習”。

父親提出了1950年兩大奮鬥目標:一、文化戰線上——爭取進步電影從劣勢轉為優勢;二、經濟戰線上——所有本局的直屬單位,都要試行企業化。

“全力保證國家第一年電影生產計劃的完成,已成為維護工農兵電影與維護國營電影廠的一場重大戰役”。為了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在狠抓新片生產的同時,父親也思考著如何從根本上改變廣大工農兵群眾看不到電影的不合理狀況,決心擴大放映網,那麼人才的培養就是當務之急,父親心中有數。在1950年度計劃中,父親親自製定了一次性發展組建600個16毫米巡回放映隊的計劃,開曆史先河舉辦了最權威、最宏大的電影放映網絡教育——近2000人的南京放映訓練班。這也是我國乃至世界電影教育史上的首例創舉。

這一舉措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把電影送到廣大偏遠農村、山區、礦山、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哨所,讓群眾先看到電影,再進一步看到好電影,增強發行放映力度,建立工農兵電影橋梁,讓“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人的電影文化生活都得到普及與提高”。由於巡回放映隊的建立,從此我國農村破天荒開始看到了電影。

1950年首戰告捷,國營電影廠圓滿完成26部新故事片的年度任務。為鞏固戰果,父親抓緊戰機,提出並策劃了在全國21個大城市同時舉辦“國營電影廠新片展覽月”活動,《白毛女》《新兒女英雄傳》《劉胡蘭》《翠崗紅旗》等26部首次公映的新片,一天換一部作了一次大檢閱,在全國反響非常強烈,共放映6370場,觀眾人數達500萬人次。周總理親自題詞:“新中國人民藝術的光彩”。《人民日報》社論高度評價:“我國電影史上的空前創舉!”父親又創造了我國電影史上的再一個第一次!這批新片在國際上也影響深遠,相繼獲獎。

父親領導著中國電影人做出的極大努力,在新中國成立不到三年的時間裏,使全國電影觀眾達到了56億人次,與之前相比增長近10倍,發行收入也增長了7倍多,僅1952年一年,電影業已在全國十一個有利潤上交的行業中排名第六位。父親終於實現電影業也要參加新中國經濟建設,從依靠國家投資到“成為國家的一項很大的收入”的抱負。他在擔任電影局首任局長期間,把建立良好的電影企業市場機製和發展電影產業經濟進行了精彩的表達,他是喊出“新中國商業電影”的第一人。

遺憾的是,他還有一係列的舉措和設想沒有來得及完成,他精心勾畫的藍圖還沒有來得及築成大廈的時候,風雲突變,《武訓傳》被批後,電影界萬馬齊喑。尤其是他還有一項勇敢的大手筆未來得及實施,即:在我國經濟條件具備後,在北京逐步建設完成一座配套完整的電影產業化基地,父親名之為:電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