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數字裏的密碼:調研催生的改革(3 / 3)

“這項工作你先從調研入手,開始隻做不講,先做後講,做好再講。這項工作全國沒有先例,失敗了我做你的後盾。”魏湘江特別強調。

這番話讓吳友忠熱血沸騰,有了主要領導的支持,醫改何愁不成?拿到了“探路”的尚方寶劍後,他感覺天地一片開闊,早年因為母親患病無錢醫治而做鄉村醫生,他想讓所有人有病能治的願望二十幾年後終於可以實現了。雖然肩上擔子沉重,但他的腳步卻異常輕鬆。

吳友忠決心付出努力,為藍山縣38萬人民念好這本“民生經”。

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將鄉鎮衛生院的性質和功能進行了重新確定。將性質確定為公益性質,功能改過去的基本醫療服務為主輔以公共衛生服務為基本醫療服務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並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確定了9大任務6項重點工作。基本醫療按衛生院人員資質和設備以及國家確定和省裏增加的基本藥物治療相對應的疾病。強化轉診服務,建立分級醫療秩序。吳友忠學習著、思考著。

初來乍到,不能哇啦哇啦發議論。吳友忠在半個月的時間裏調研了全縣25所鄉鎮衛生院,隻帶眼睛和耳朵。同時,他利用早年做鄉村醫生時結識的衛生界的朋友,他們有的還在衛生院工作,有的在縣醫院工作,衛生局的業務股長鄧功衛也是當年的朋友。與他們交談,在交談中不時拋出自己的想法,求得認證,促成決心。

經過調研和思考後,吳友忠形成了一個工作方案。於是,召開局務會進行研究,分三個組進行工作,一個組由分管業務的副局長樂君負責,業務股長鄧功衛為主從衛生院及縣醫院抽調業務人員,對全縣鄉鎮衛生院前三年治療的疾病的種類、治療方案、治療結果進行調查,通過調查要得出前三年鄉鎮衛生院治療的疾病種類,以及本地區的發病疾病譜和治療過程中的過度和不及,統計前三年醫藥費用發生情況。

第二個組由分管醫改的紀委書記楊紅負責,醫局醫改辦主任彭蘭英為主抽調業務人員,根據新的醫改政策確定的鄉鎮衛生院的功能和藥品確定鄉鎮衛生院治療疾病的種類,以及治療的臨床路徑,分析醫療費用產生情況。

第三組以分管新農合的副局長康龍五負責,農合辦主任鄭光軍負責,按新農合資金的管理辦法做好新農合資金的分配測算。吳友忠親自組織人員綜合彙總,此次調查工作,作為衛生局一般性業務工作,先不定調子,各組嚴格按政策要求和業務規程進行調查分析,工作過程中三個組不碰頭,不交流。

緊張的調查研究工作進行了一個月,吳友忠在組織綜合分析中有一個驚人的發現。

數據就像一個神奇的鑽石礦,當它的首要價值被挖掘後仍能不斷給予。它的真正價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隻能看到冰山的一角,而絕大部分都隱藏在表麵之下。

他在一組組的數據中發現了規律性的東西。而這個發現正是醫改能實施的核心“密碼”。

32.夜赴永州議醫改

秘密就隱藏在數字裏。

據統計,全縣鄉鎮衛生院前三年的平均年門診人次為15萬人次,平均次均費用為71.5元,通過實施國家基本藥物製度,藥品零差率銷售及規範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行為後,鄉鎮衛生院診治與之功能及藥品相配備的疾病的醫療平均費用為38.5元,比71.5元降低33.5元,下降46%。

鄉鎮衛生院的住院人次前三年為1萬人次,出院病人的次均費用為1160元,通過實施國家基本藥物製度,藥品零差率銷售及規範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行為後,鄉鎮衛生院診治與之功能及藥品相配備的疾病的住院按臨床路徑治療醫療平均費用為789元,比1160元降低371元,下降31.98%。

按15萬人次的門診量總的門診費用為577.5萬元,按1萬次的住院量總的住院費用為789萬元,總的費用為1266.5萬元。再看新農合資金的分配,2011年可籌集新農合資金7500萬元,按新農合資金各機醫療機構和保障範圍的分配原則,在保障縣以上醫療機構治療大病報銷比例不降低的前提下,可分配鄉鎮衛生院門診報銷費用600萬元,住院報銷費用700萬元,兩項總計1300萬元,占農合資金總額的17.3%。

可分配新農合資金1300萬元,理論上產生醫療費用1266.5萬元,那不是全報銷都行嗎?這個想法讓他異常興奮。吳友忠興奮之餘,沒忘記其他的影響因素,理論上計算出的醫療費用擠出了醫療機構的過度醫療,患者的過度醫療需求如何控製呢?

於是,他又進行了更詳細的計算。

要在製度上設置出既讓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科學合理又能讓患者理性就醫。還要考慮農民實際醫療需求的保障,按照費用分擔機製和特例原則,可考慮門診總量預算20萬人次,以衛生院為單位預算門診次均費用控製在40元以內,總門診費用產生800萬元;住院因門診有報賬了,不會有什麼增加,預算總量一萬人次,費用以衛生院為單位年平均次均住院費用控製在800以內,總住院費用產生800萬元。

門診產生的總費用800萬元減去分配的新農合資金600萬元,患者需負擔200萬元,每次負擔10元;住院產生的總費用800萬元減去分配的新農合資金700萬元,患者需自付100萬元,每次自付100元。

以前農民的實際負擔的情況怎樣呢,門診沒納入報賬範圍,全年負擔1072.5萬元;住院按75%報賬,但有一個可報和不可報部分,1160萬元中的60%可報部分按75%報銷522萬元,農民要負擔870萬元。在鄉鎮衛生院門診和住院農民一年要負擔1942.5萬元,比負擔300萬元要多負擔1642.5萬元。

“這僅僅是經濟上的算賬,農民健康的保障,勞動力的保護,政策在農民中的影響,醫患關係的和諧,政府的形象的提升,潛藏著巨大的社會效果。”這筆賬算下來,吳友忠心裏有底了。

如果在鄉鎮衛生院讓農民門診看病每次自付10元,住院自付100元,其餘的在限額範圍內由新農合資金全額報賬,吳友忠感覺是一種好的支付方式,至於理論上的依據,支撐條件,保障措施等,他已經來不及想那麼多了。

他立即打電話給魏湘江,說要有重要工作彙報。當時,魏湘江在市裏開會,說等回縣裏再說,吳友忠說,“不行,得馬上彙報。”於是,魏湘江讓他趕到市裏去。

吳友忠趕到永州市政府所在地冷水灘已是晚上10點,在魏湘江開會賓館的房間裏,吳友忠說:“書記你出的題目找到了一個答案,在鄉鎮衛生院實施農民看病門診自付10元,住院治病自付100元。”接著把衛生局組織調研的數據和分析詳細的彙報了一遍。

最後他說,“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要進行鄉鎮衛生院公益性改革,實施國家基本藥物製度,藥品零差率銷售,而這兩項正是醫改政策所要求的,也就是必須要做的。”

魏湘江聽後,敏感地認為,吳友忠組織的衛生局的調研是一個重大發現,提出的支付方案是一個重大突破。

他在心裏思忖著,這種效果和風險並存,鄉鎮衛生院公益性改革如何實施,實施國家基本藥物製度,藥品零差率銷售,財政如何保障。過度醫療既有醫療機構的利益,還有醫務人員的利益衝動,藥品供應商的利誘。還有給老百姓的社會保障是不可逆的,可藍山的財政還是一個吃飯財政。

“單是衛生部門是推不動這項係統工程的,也是無法承擔責任的。不管怎樣,為老百姓的利益著想就是對的,圍繞縣委、政府要解決的問題去想辦法就是好的。但現在不是誇獎的時候。”於是,他隻是輕輕地說了一句,“動了腦經。”

事實上,就操作層麵的問題,他陷入了沉思……

這次彙報時間剛好是吳友忠來衛生局報到的三個月。

吳友忠給他彙報後的第三天,由縣委常委李雪章、副縣長趙七秀召集衛生、財政、發改、勞動、人事、物價、藥監、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負責人參加的會議,研究醫改調研工作。

2011年3月2日至3日,藍山縣人民政府第18次常務會議。這個會議注定是載入藍山的史冊的。這是藍山縣關於醫改的首次決策性會議,雖然醫療衛生體製改革隻是當時的眾多議題中的一個,但這意味著藍山的醫改正式拉開了序幕。

這個會議解決了三個重要問題。首先是原則上同意通過了醫改的實施方案。同時理順了工作,明確縣中心醫院不在托管鄉鎮衛生院,鄉鎮衛生院經費由縣財政撥款到鄉鎮衛生院管理中心,再由管理中心下撥至各鄉鎮衛生院。

也是在這個會議上,明確同意成立了藍山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配套改革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在縣衛生局設立辦公室。同時,對各鄉鎮衛生院的所有資產進行清資核算,其所有資產全部收歸縣政府所有,由縣財政負責監管。按照“核定基數、收益上繳、經費下撥、院財局管”的原則,做好鄉鎮衛生院經費核算和編製核定工作。